溥仪退位后,隆裕太后接见袁世凯,含泪说:是你跪我,还是我跪你

回首千秋月 2025-04-16 14:23:09

隆裕太后,她是清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任太后,人生经历相当传奇,但也充满了悲伤。她的一生颇具传奇性,作为末代皇朝的太后,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同时,她也是个满怀哀愁的人,命运多舛,令人叹息。

隆裕太后,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在那个历史的重要时刻,站了出来,掌控了大清的皇权,可以说是慈禧太后影响力的接着传承。慈禧太后之后,隆裕太后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她成了大清实际的当家人。这就像是慈禧太后把她的权杖,交给了隆裕太后,让她继续维持大局。

不过,隆裕太后瞧着那破烂不堪的大清,终究是没辙了。但她脑子转得快,认清了眼前的局势,干脆就让溥仪退了位,这样一来,大清皇室算是保住了,小朝廷又苟延残喘了十多年。而她呢,就成了人们口中的“亡国太后”。

袁世凯,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掌控着强大的北洋新军。在辛亥革命那会儿,他算是唯一一个有实力保住清朝江山的人。可这家伙却玩起了两面派,一边瞒着隆裕太后搞小动作,另一边又跟革命党人勾勾搭搭,搅和在一块儿。

最终,革命党人成功说服了袁世凯,让他逼隆裕太后下了决心,让溥仪退位。而袁世凯呢,自己一跃成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一个是古代皇朝的掌权人,另一个则是民国时期的当家人。溥仪退位以后,隆裕太后召见了袁世凯。那时候的她心里头真是没招儿了,也特别伤心,就冲着袁世凯问了一句:咱俩见面,是你给我行礼呢,还是我给你行礼?

【01】

隆裕皇后,她原来的名字叫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太后亲弟弟桂祥家的二小姐,1868年来到这个世上。

生在这么个贵族家庭里,静芬按理说该过得挺滋润。等长大了,寻个家境相当的婆家,一辈子就能安安稳稳、富贵满堂,没啥烦心事。

然而,慈禧太后做的一个选择,把静芬的一辈子给耽误了。

1885年的时候,慈禧太后琢磨着要给14岁的光绪皇帝挑选些妃嫔。按理说,这事儿交给户部去办就行,她自个儿压根不用费心插手。

不过,慈禧太后为了让光绪帝更听她的话,好让自己继续稳稳当当地掌权,就安排19岁的静芬也去参加了选妃。

说起来清朝选妃那事儿,要求可真不是一般的高。得是那种八旗出身的姑娘才行,而且家里背景、长相、身材、性格这些,都得挑挑拣拣,一点马虎不得。

静芬这人吧,哪哪儿都不错,但就是有一点,长相挺普通,身材也不咋地。

按理来讲,经过一系列严格挑选,静芬在八旗秀女里头,本该没啥希望留下。但慈禧太后一手操控,硬是让她从好几百人里冒了出来,挤进了最后八个人的名单里头。

1889年那会儿,选妃子的事儿到了紧要关头,光绪皇帝亲自跑到太和殿去挑皇后和妃子。那时候,不光有静芬在候选名单上,还有佛佑、志颜、凤秀家的闺女,以及长叙家的两个女儿,德馨家的俩姑娘也都在列。

光绪帝一开始相中了江西巡抚德馨家的一个闺女,打算把象征皇后地位的玉如意赐给她。要是这闺女接了玉如意,那她可就成了大清的皇后了。

不过,就在光绪皇帝打算把玉如意送出去的时候,慈禧太后突然大叫了声“皇上”,接着朝他眨眨眼,意思是让他把玉如意给表姐静芬。

光绪帝心里头一百个不乐意,可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按吩咐做了。

接着,光绪皇帝挑中了户部右侍郎长叙家的两位千金,她们后来分别成为了瑾妃和珍妃。

结果是这样的,光绪帝身边有了三位皇后和妃子,他最中意的还得说是珍妃。珍妃模样俊俏,脾气也好,关键是她还有学问、有深度,想法也挺开放,跟光绪帝挺合得来的。

光绪帝打心底里不待见他的表姐静芬,他心里明白,静芬其实是慈禧太后安排在他身边的眼线。

因为这个原因,静芬特别不受待见,几乎没啥机会被选中陪皇上过夜,这让她心里头特别憋屈。

可让静芬心里更不是滋味的是,慈禧太后后来也渐渐对她没了好感。

静芬性格内向,不太会说话,别说管住光绪帝了,就连珍妃她也管不住。这样一来,慈禧太后交代给她的那些差事,她是一件也没办好,没发挥出她应有的作用。

时间一长,慈禧太后对这位亲侄女就没那么上心了,所以静芬在宫里的日子过得很不容易。她和同样不得宠的瑾妃只能一起在深宫里唉声叹气,自怜自艾。

静芬在皇宫里的日子,老太监信修明提起时是这样讲述的:他说,静芬在宫里头的时光啊,那可是真真切切地印在他心里了。想当年,静芬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他对静芬在宫中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信修明回忆起静芬,总是感慨万千。他说静芬在宫里头的那些日子,可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那些经历,就像是一幅幅画面,时不时地在他脑海中浮现。他讲述静芬的时候,语气里满是岁月的沉淀。静芬在宫中的那些点点滴滴,都被他细细地收藏在记忆之中,时不时地拿出来回味一番。

隆裕太后啊,光绪帝那边没得啥宠爱,慈禧太后对她也是平平淡淡,没啥特别关照。虽说在宫里挂着管六宫的牌子,但实际上呢,上头有太后和皇帝管着,下头俩妃子她也管不住,说话都得小心翼翼,连对太监都不敢摆架子。每天还得早晚跑到两宫去请安问好。请完安,就只能关起宫门自个儿待着,心里头七上八下的,整天就是发愁。只要哪天没被太后找茬儿,她就觉得谢天谢地,知足得很了。

可能是静芬日子过得不容易,心情郁闷,所以身体状况也不咋样,老生病。她身材瘦得皮包骨,一口牙全坏了,背也驼了,明明才二十多岁,瞅着却跟四十多岁的大妈似的。

【02】

1900年那会儿,八个国家的军队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慌忙中带着光绪帝和静芬跑了,可却把珍妃给扔井里淹死了。

珍妃过世后,光绪皇帝对慈禧太后心生极大怨恨,同时也越发看不上静芬。毕竟静芬总是嫉妒珍妃,处处跟她过不去。这样一来,静芬的日子可就更加不好过了。

就这样,静芬一直挺着,挺过了十多年的漫长岁月,终于等来了属于她的好日子。

1908年的时候,光绪皇帝病得很重。后来,在李莲英的操办下,静芬得到了机会,去探望了一下光绪皇帝。

这时候,他们俩一路走来,经历了好多坎坷,心里的疙瘩也都解开了。他们聊了很多心里话,静芬瞅着光绪帝,知道他时日不多,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没过多久,光绪皇帝就驾崩了。

这时候,慈禧太后眼看就要不行了,她交代了后事,让溥仪来当皇帝,溥仪他爸载沣做摄政王掌权。而静芬呢,被封成了皇太后,大家都叫她隆裕太后,她手里拿着决定国家大事的最后拍板权。

慈禧把大权交给了隆裕太后,主要就是想让叶赫那拉家继续风光下去,另外也是因为她对载沣和溥仪不太放心。

然而,隆裕太后是否真的扛得起这份重责大任呢?

隆裕太后在宫里待了二十年,虽说天天听着看着国家大事,也知道点儿皮毛,但这可不意味着她能治国理政。说实话,她连后宫那点事儿都摆弄不明白,说到底,也就是个普通人。

慈禧太后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她只盼着隆裕太后能做好个看管人,帮她守住这大片江山。

然而,就算情况如此,隆裕太后依然没能把事情处理好。

慈禧太后离世后,载沣心里打着独掌朝廷的主意,就开始对隆裕太后使绊子。隆裕太后呢,她不太会跟人打交道,也不知道怎么收买人心,所以身边能信得过的人没几个。这样一来,她就变得很被动,根本没办法制衡载沣。

之后,隆裕太后逐渐明白过来,心里头怕自己的位置坐不稳。她便想办法跟庆亲王奕劻拉关系,有了奕劻撑腰,她就开始管更多的事情了。她把手下一些信得过的人安排进军机处,搞得载沣挺被动的,一时间没法应对。

载沣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脑子一转,立马有了主意。他拿慈禧太后留下的那句话“大事才需隆裕太后拍板”来给她设限,隆裕太后被这一招弄得哑口无言,完全没辙。

后来,隆裕太后有那么一阵子,心里头琢磨着要不要像慈禧太后那样,搞个垂帘听政,把军政大权给揽到自己手里。但这念头没过多久就自己消停了。说到底,她也就是个没啥本事,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她那点能耐,根本撑不起她那么大的野心。

既然在前朝没法大展身手,隆裕太后就打算在后宫好好折腾一番。

慈禧太后活着那会儿,特别看重同治帝的瑜妃。可瑜妃呢,对隆裕太后可没那么尊敬,简直就是小看隆裕太后。她还老在慈禧太后跟前嚼隆裕太后的舌根,说隆裕太后的不是。

因为这个原因,隆裕太后对瑜妃特别不满,为了出这口恶气,她老是找机会给瑜妃使绊子,罚这罚那的,害得瑜妃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瑜妃心里也不服气,居然说要当皇太后,她说自己是同治帝那些遗孀里地位最高的。可隆裕太后哪会买她的账,立马又给她扣了个大帽子,差一点儿,她就被赶到冷清的地方去了。

在和瑜妃的较量里,她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手握大权的美妙滋味,这算是她一辈子里最风光无限的一回了。

【03】

隆裕太后把权力交给了载沣,但这不代表她心里不惦记着事儿。说真的,她一直都很担心清朝的未来,只是苦于没啥好主意罢了。

1911年的时候,载沣弄了个皇族主导的内阁,结果把想搞立宪的人和老百姓都给耍了。那些原本支持立宪的人一看被骗,立马掉头去帮革命党了,他们打算和革命党一起把清朝给掀了。

很快,皇室政府又下令要把铁路变成国家所有,这事儿一下子就在湖南、湖北、广东和四川这些地方闹开了,大家都想保住自己的铁路。特别是四川那边,保路的朋友们干脆就起来反抗了,搞起了起义。

清朝为了搞定四川的叛乱,把湖北的新军调了过去。可没想到,这一调,却让革命党逮到了机会。他们瞅准武昌清军兵力不足,立马动手起义,一下子就拿下了武汉的三个重要地方,这事儿后来被人们叫做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掀起,主要得怪载沣和他的皇族内阁。载沣心里头明白,国家又穷又弱,他自己也没本事挽回局面,感觉救国这事是没戏了。为了不让人说他把国家搞没了,他发了个自我检讨的诏书,然后就不当摄政王了,还把皇族内阁给散了。

载沣在紧要关头突然放手不管,让隆裕太后一点准备都没有。这时,她不得不亲自出马了,因为大清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所以她决定亲自执政,掌管大权,成了大清实际的领头人。

隆裕太后压根儿没想过,自己能这样当上太后,可眼瞅着,她手里的日子也不多了。

为了对付武昌起义的军队,隆裕太后没办法,只好又把袁世凯请了出来。袁世凯一看机会来了,就趁机提出了八条要求,这么一来,他就拿到了军队的指挥权和人事安排权这些大权。

袁世凯是北洋新军的头儿,他的能量可大了,不光隆裕太后想拉他入伙,其实那些革命党人也在使劲儿往他身边凑。

要是袁世凯站边清朝,那清朝说不定还能多撑会儿;反过来,要是他倒向革命党那边,清朝估计很快就玩完了,革命也就顺利成功了。

袁世凯心里头对当前的局面门儿清,可他不想被人当枪使。他盘算着,得好好利用隆裕太后和革命党,好让自己的好处捞到最大。

袁世凯重新出山后,表面上帮清朝对付革命党,制造了很多动静,好让隆裕太后觉得他靠谱。这么一来,他就赢得了太后的信赖,最后当上了内阁总理大臣,把军政大权都抓在了手里。

随后,袁世凯一边用革命党的势力来震慑隆裕太后和她那孤儿寡母,让她们感到害怕;另一边,他运用军事和政治的种种方法向革命党施压,好让革命党能够退让。

1911年12月7号那天,袁世凯进了宫,去见隆裕太后。他俩关起门来说了一个多小时的悄悄话,具体讲了啥,咱们外人不得而知。不过,等他们聊完了,隆裕太后跟袁世凯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对其他事情都不太懂,以后是不是就全靠你了?

之后,隆裕太后就让袁世凯当了总代表,去和革命党谈南北和解的事儿。

说实话,袁世凯是借着要搞君主立宪的名头,把隆裕太后给蒙混过去了。隆裕太后真心以为袁世凯能救清朝,能让皇室延续下去。

后来,袁世凯还是两边讨好,特别是对隆裕太后,他下了不少功夫。听说他花了大价钱去拉拢隆裕太后身边的红人大太监张兰德,让张兰德去跟隆裕太后说,这样一来,隆裕太后就以为袁世凯只是想弄个叫“共和”的新政权罢了。

另外,袁世凯对隆裕太后说,如果采用了共和制度,皇家的地位和权益依旧能得到保障,并且每年还会有一笔400万元的生活费用。隆裕太后听了很高兴,对共和的支持力度更大了。

在革命势力这边,袁世凯硬是让孙中山在清朝皇帝下台后,把大总统的位置交给了他。

孙中山点头答应后,袁世凯立马加快了向朝廷施压的步伐。他软硬兼施,隆裕太后没办法,只好妥协,决定采纳共和制度。

【04】

1912年2月12号那天,隆裕太后替溥仪发了道《退位诏书》,这样一来,清朝就彻底完了。

在《退位诏书》公开发表的前一天,有这么一档子事儿,隆裕太后还是跟往常一样,细细地打扮了一番,接着就去上朝处理国事了。

不过,隆裕太后左盼右盼,一直熬到了十点钟,袁世凯他们那些大臣还是没来上朝。她心里着急,就让人去探个究竟,结果回来的人说:

袁世凯在要走的时候讲,以后就不再来了。

隆裕太后听了那句“以后不来了”,心里头咯噔一下,琢磨着自己怕是被人给耍了。袁世凯嘴上说的那个共和,搞不好根本不是想给皇室搭个新台子唱戏,而是要直接把皇室晾在一边,当个没用的摆设!

这时候,隆裕太后心里头乱得跟麻团似的,她感到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就赶紧提高嗓门对旁边的人说:

我是不是真的把大清国给搞砸了?

隔天,袁世凯揣着那份《让位诏书》走进了养心殿,想要求见隆裕太后。隆裕太后还没看完,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她压根儿没想过,大清的江山,竟然就这么断送在了自己这儿。

袁世凯手握重兵,还拉拢了不少大臣站在他那边,隆裕太后心里明白,要是自己硬顶着来,皇家的地位可就不稳了。于是,她琢磨着,干脆在那退位诏书上把玉玺给盖了算了。

那时候,还是有很多人不同意搞共和,就拿恭亲王溥伟来说吧,他火急火燎地跑到养心殿,硬是不让溥仪退位。可隆裕太后直接怼了他一顿,说:

那个权贵把国家大事搞得一团糟,还想阻挡推行共和的意愿,他想把我们母子置于何种境地!

撵走溥伟后,隆裕太后紧接着颁布命令,“不管啥身份的贵族,一律不许再踏进宫里半步”。

讲完之后,隆裕太后动手拿起玉印,往那份《退位诏书》上一按,印鉴便留在了纸上。印好后,她搂着溥仪,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袁世凯他们看到这幅情景,也装模作样地跟着抹起了眼泪。

这时候,隆裕太后心里头真是煎熬得不行。她其实打心底里不乐意这样,可眼下的局势实在是太紧迫了,为了尽量保住皇家的颜面,她又不得不狠下心来,做出这样的决定。

隆裕太后做出的那个决定,确实挺明智的。她没有让清朝在血腥中走向终结,反而给清朝皇室换来了民国政府的宽容对待。后来,孙中山还特意称赞她,说她是“女性中的贤明君主”。

孝定景皇后主动放弃权力,就是为了不让老百姓遭殃,她真是女子里的贤君。民国政府呢,也给了她不少好处,说是会一直照顾她,直到民国结束都不会变。

《让位公告》一出,全国老百姓都乐开了花,要说谁心里头最美滋滋的,那肯定是袁世凯,毕竟在这场大变局里,他算是笑到了最后。

说到隆裕太后,她心里头可憋屈了,整天就因为清朝在她手里没了这事儿,怪自己怪得要命。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没过多久,人就病了。大夫一看,说是脾胃不好,肝也憋屈得慌。

【05】

根据民国政府给出的《皇室特别照顾条款》,溥仪虽然不当皇帝了,但他还能挂着帝号,过得跟外国君主似的。他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里头,而且好处多多,特权不少,还有大笔的生活费用拿。

因为这个原因,清朝在某种意义上算是存活了下来,但它没法再掌管整个国家了,它的“地盘”就缩在了紫禁城里,人们管它叫“逊清小朝廷”。

这可能对隆裕太后来说,算是稍微能宽心的事儿。她虽然失去了整个国家,但好歹保住了皇室,也算是有点小成果吧。

隆裕太后心情渐渐平复后,就忙活着保障小朝廷的安全了。她最上心的事儿,就是处理好皇室跟袁世凯的关系,毕竟袁世凯一句话,小朝廷可能瞬间就没了。

举个例子,就说溥仪刚把皇位交出去那会儿,新成立的政府手头紧,给皇家的钱款就给拖了。隆裕太后知道了这事儿,立马就让内务府的头儿世续去找袁世凯,跟他说:“那笔优待皇家的钱,晚点给也行。”

隆裕太后主动退位这一步,让袁世凯心里头挺感激的,再加上他觉得自己对太后有点儿亏欠,所以在掌权那会儿,他一直牢牢记着这份情,对清朝的皇室成员都挺照顾的。

但是,隆裕太后心里对袁世凯其实有点不满,只是她不能显露出来,还得对袁世凯保持礼貌,客气相待。

1913年农历一月十号,是隆裕太后46岁的大寿。尽管清朝早就没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心里向着皇室,特别是那些皇族亲戚和念着清朝好的人,他们都跑到宫里来给隆裕太后庆祝生日。

为了给隆裕太后过个开心的生日,皇室特地划了笔钱,在皇宫里大摆宴席。那天,宴会上来了好多人,场面特别红火。隆裕太后尽管身子骨弱些,但心情挺好,还忍不住多喝了几杯酒。

宴会正热闹着呢,突然有人急匆匆地跑去跟隆裕太后说,袁大总统也来给太后贺寿了,而且他还带了一大堆礼物。

溥仪不当皇帝后,袁世凯就没再进过宫,也没去见过隆裕太后。这回他突然来了,隆裕太后真是没想到。

那时候,袁世凯稳稳当当地当上了大总统,谁也动不了他,正是风光无限好的时候。隆裕太后心里犯嘀咕,怕他这次进宫没那么简单,可能藏着什么心思,不由得十分忧虑。可话说回来,又不能不让他来见。

接着,隆裕太后叫人把袁世凯叫了进来。袁世凯一到,她就开始动真格了,眼里含泪,直接对袁世凯讲:“咱俩这回,是你给我行礼,还是我向你低头呢?”

袁世凯这次出门,主要不是为了搞啥小动作,他就是想去宫里给隆裕太后祝个寿。因为他之前骗过隆裕太后,心里头一直觉得过意不去,就想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跟人家道个歉。

袁世凯一听隆裕太后这么说,心里头不由得一愣,不过他很快就琢磨过味儿来了,绝对不能让隆裕太后给他下跪,要不然这事儿传出去,他还怎么混,大总统的位置还怎么坐得稳。

琢磨到这,袁世凯一下子就跪倒在地,给隆裕太后磕了个响头,隆裕太后见状乐开了花,心里的那些个疑惑全都没了,立马就让袁世凯坐到上首位置。

袁世凯真是挺狡猾的,他去给隆裕太后下跪行礼,这样一来,能拉拢到不少原来支持满清的人,还能给自己赚个好名声,真是一举两得。

这次生日派对办了好长时间,袁世凯没待多久就离开了皇宫,那也是他和隆裕太后见的最后一面。

宴会一完事儿,隆裕太后身体就垮了,累得不行,心里还难受,结果接下来三天,她一粒米都没沾。

皇宫里举行庆典,我稍微忙了点,心里头又有点难过,到了晚上病情就加重了。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很伤心,连饭都吃不下。

正月十七那天,隆裕太后在长春宫的太极殿驾崩。袁世凯为她大办丧事,搞得非常隆重。他还在太和殿搞了个国民哀悼大会,挂上了“女中尧舜”的横幅,这排场,跟国葬差不多了。政府里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员,全都出席了。另外,在全国各地,袁世凯也号召大家搞哀悼活动,人们也都响应了。

隆裕太后主动放手权力后,她过世时,大家都给了她很好的评价。说到底,她这一辈子,跟放弃权力这事儿有着紧密的联系。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