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非非:CSRS-AP国际会议学术动态见闻与分享

淙淙康康 2024-04-13 07:04:53

作者:周非非 屈若木 陈泓宇

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在2024年3月22日至23日,我有幸出席了在新加坡盛大举行的第14届颈椎外科研究学会年会亚太分会(CSRS-AP)。此次会议堪称颈椎外科领域的盛事,全球顶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颈椎外科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次盛会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为我提供了与同行们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绝佳机会,令我受益匪浅。

大会集体照

会议介绍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研讨会(Symposium)、最佳研究(Best Papers)、自由汇报(Free Papers)、主席讲座(President Lecture)、领袖论坛(Leaders Forum)等多个环节。与会者们深入探讨了如O臂导航技术的创新应用,不同人群颈痛症状的对比分析及其在MRI上颈椎退变的差异性研究,晚期骨折脱位的先进前路治疗策略,融合术中植骨与否以及不同材料对融合效果的影响,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潜力,类风湿性颈椎病变的综合管理方案,以及颈前路手术后感染的有效防控措施等多个主题。

本届会议中,中国医生表现出色,共有104位精英参会,贡献了77个精彩纷呈的大会发言以及44个富有创新思维的电子壁报,充分展示了他们在颈椎外科领域的卓越研究实力与前瞻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玉强医生凭借其出色的研究,荣获了最佳论文(临床研究)三等奖,为中国医生赢得了荣誉。目前,CSRS-AP总会员中,中国已有83名Active member和Associate member,数量上仅次于日本。未来,第十六届亚太颈椎研究学会年会将于2026年在上海隆重举行,这不仅是CSRS-AP第二次光临中国,更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线下盛会,届时将汇聚全球颈椎外科领域的精英,共同推动颈椎外科事业的发展。

中国参会医生合影

据悉,本届CSRS-AP增加了新的一类会员:Candidate member,条件如下:

1. 由一位Active member推荐

2. 3年内参加过一届年会

3. 会费50美金/年

4. 没有投票权,不能进入理事会,但可以受邀参加各类CSRS-AP举办的理论或实操教程

5. 缴纳会费前提下无有效期

学术介绍

本次会议研讨中进行学术交流的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颈椎骨折入路及治疗策略。

2.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策略及并发症的处理。

3.脊髓病的治疗标准,管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4.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术前规划及手术技巧。

5.颈椎内镜治疗颈椎退行病变相关新技术及在退行性畸形领域的应用。

6.颈椎畸形的治疗策略及手术技巧。

1、上颈椎创伤:

学者对寰椎骨折的新分型,齿突骨折的不同入路,创伤型寰枢椎后脱位机制及新型齿突骨折治疗技巧进行了讲解。

2、脊髓损伤:

学者对下颈椎脊髓中央型损伤的延迟手术结局,早期高压氧治疗对ACDF术后功能康复,脊髓创伤术后影响泌尿功能康复的因素及应用人工韧带对后方韧带复合体进行重建的技术进行了讲解。

3、手术并发症:

在手术并发症方面,学者对C2-7角度对Zero-p假体ACDF术后吞咽困难的影响,OPLL患者中ACCF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处理、硬膜意外破裂导致的较大规模脑脊液漏的结局、ACDF术后咽后血肿的发生及危险因素、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汇报。

此外,学者还对前路长节段手术是否会带来更高吞咽及呼吸并发症、舌骨及甲状软骨对椎前组织肿胀的影响、Prestige间盘置换术后骨丢失的危险因素、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及间盘退变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讲解。

4、上颈椎:

学者对C2解剖椎弓根螺钉,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改良C2峡部螺钉的三维复位方式,非创伤性寰枕不稳定的测量表现及治疗,枕颈融合术后的生物力学改变、上下颈椎重建的不同经验、枕-寰枢椎复合体行前路两节段ACCF及后路开门的结局进行了讲解。报道了第一例立体寰齿关节置换术的远期随访结局,并描述了合并颅底凹陷症的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征及一种新型两步松解复位方式。

5、神经根型颈椎病:

学者对软性及硬性压迫导致的神经根病进行后路神经根管成形术的临床结局进行了比较,报道了联用注射疗法的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再手术率,描述了斜钥匙孔神经根管成形术的临床及影响结果,比较了间盘突出导致的颈椎神经根病行手术及保守治疗差异的前瞻研究结果。

6、颈椎肿瘤:

研究者报道了一种新型寰椎多轴横联螺钉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3D打印定制假体用于颈椎肿瘤切除重建,前路椎体成形术治疗侵袭性症状性颈椎血管瘤,70岁以上及以下人群的有症状的脊髓转移瘤手术的结局及并发症情况,及将碳纤维棒用于脊柱肿瘤的新尝试。

7、脊髓型颈椎病:

学者们对后路手术治疗伴或不伴随颈椎不稳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进行了比较,报道了一种新型10秒抓握实验评价手功能的方法及机器学习支持的改进方法,统一右侧开门对C5神经根发病率的影响,及前方蛛网膜下腔大小与患者神经结局的关系,前路连续融合术治疗非连续性脊髓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和疗效,SVA负值及颈痛的关联,轻症脊髓型颈椎病的管理及长期结局,及脊髓型颈椎病后路椎板成形术后的JOACMEQ恢复情况,及后路手术中侧方暴露的边界等。

8、影像:

研究人员开发了数种新型基于MR或CT的终板及骨密度评价方法用于预测术后假体沉降,描述了串珠样椎管狭窄的表现及危险因素,描述了动态椎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一种新型基于MR评价OPLL病变的方法,此外学者提出了一种脊髓型颈椎病基于侧位X线预测脊髓压迫的二分指标,汇报了安全置入椎弓根螺钉的颈横动脉和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9、椎板成形术:

研究者提出了新型的脊髓线及椎板线等,用于预测椎板成形术后减压效果,比较了C3穹顶减压及保留与不保留C7的单开门术的颈椎曲度结果及临床结局,描述了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手术效果及不同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手术的术后短期疼痛情况,报道了选择性椎板切除及选择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结局。此外,还对是否需要应用椎板间撑开器,导航置钉系统新型翻修手术进行了讲解。

10、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

研究者对zero-p假体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比较了自锁cage及钉板系统在三节段的应用效果,汇报了ACDF日间手术的安全性及较好的早期疗效。并提出术前严重间盘退变是术后不融合的危险因素。此外,研究者对zero-p可变角度融合器的两年随访结果进行了报道,并比较了自体骨和异体骨在ACDF应用中的效果,描述了前后联合手术后的骨吸收现象。另外,研究者对比了钩椎关节融合和终板融合的效果,对ACDF联合钩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综述。

11、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

研究者比较了AXDF、ACCF及ACDF的临床效果,汇报了应用钛网、3D打印人工椎体及一种新型带翼自稳假体的临床及影像结局,并研究了羊模型中人工椎体及间盘复合物的生物力学特征。

12、后纵韧带骨化:

学者对合并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OPLL手术后患者返岗情况,多节段OPLL患者接受前或后入路手术效果的比较,OPLL对椎板成形术后的早期后凸进展的影响,单开门在K线(-)OPLL患者中的效果,接受ACAF手术后的效果,手术期间自发肌电活动警报的发生率和时机,颈椎管狭窄症和OPLL患者在接受前路手术后的并发症比较,特殊类型(“跷跷板”样)OPLL方面进行了讲解。

13、基础、生物力学及其他基础研究:

学者对颈长肌的血供和分布,免疫细胞和间盘疾病的关系,项韧带骨化的病理及分子调控机制,ACCF中不同假体的沉降情况及临床比较,后纵韧带骨化中的外泌体miR-140-5p通过靶向IGF1R和调节mTOR途径抑制成骨的机制,硅酸盐纳米粒子促进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分化和脊髓损伤的修复,后路寰枢椎融合术中自体髂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骨愈合率的比较,人工智能检测颈椎骨折,新型椎板成形术在治疗C3-C7脊髓压迫的临床效果,后路颈椎固定术中使用椎间孔螺钉的实用性,颈间盘突出后脊髓空洞症自发缓解的病例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使用英夫利昔单抗与颈椎畸形之间的关联,结核脓肿行硬膜内和髓外清创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病例方面进行了讲解。

14、人工椎间盘置换:

学者对单节段ACDF与CDR的比较,CDR后前方骨丢失的文献回顾,Prodisc-C假体的至少10年随访,三种假体CDR术后小关节趋向性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比较,ACDF术后骨融合和CDR术后异位骨化的关系,颅颈矢状位序列与CDR术后疗效的关系,3D打印颈椎关节系统治疗颈脊髓压迫症,使用Prestige-LP术后骨丢失情况方面进行了讲解。

15、颈椎内镜技术:

学者对UBE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超声骨刀辅助的PE环状减压术治疗伴有骨性椎间孔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单节段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通过垂直锚固技术与沟槽技术结合的PE手术效果,UBE和PE keyhole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PE在治疗ACDF术后椎间盘残留的应用,神经根型颈椎病PE和UBE的选择,全内镜下经口腔寰枢关节松解复位结合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方面进行了讲解。

16、颈椎畸形研究:

学者对Halo牵引结合后-前路手术矫正治疗NF-1重度颈胸段后凸的疗效,术前虚弱对后路术后发生后凸的影响,颈椎矫形或固定术后椎间孔面积的变化对患者的影响,矢状垂直轴(+)型低头综合征胸腰椎矫正手术的效果预测,脊髓病伴有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矫形手术的效果和并发症方面进行了讲解。

17、颈椎序列研究:

学者对选择性改良k线可预测颈椎后路减压后脊髓前方残余压迫,基于中国无症状人群对正常颈椎分类,连续三节段Hybrid手术与ACDF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比较,颈椎关节退变、小关节角和斜方肌退变与退行性颈椎滑脱相关,Hirayama病的颈椎序列特点方面进行了讲解。

18、基础及生物力学方面最佳研究:

中国医生Yin Fei提出了一种利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电刺激的颈部肌肉张力评估方法,并基于此分析不同颈深部肌肉在抗重力运动时的贡献及维持前凸的作用。韩国学者Eugene Park比较了双皮质椎弓根螺钉(BLS)与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考虑BLS可作为传统椎弓根螺钉的替代选择。日本学者Yuki Shiratani采用减压手术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探究其对压迫性脊髓病变大鼠模型的影响,发现EPO可能有助于促进轴突重塑和改善脊髓功能。中国学者Xu Nanfang开发了一种基于X光的“三明治”畸形自动诊断深度学习模型,其在验证集中展现了良好的识别效果。新加坡学者Tan Jiong Hao Jonathan则构建了一种用于自动检测和分类颈椎MRI上退行性脊髓信号异常、椎管和神经根孔狭窄的深度学习模型。

19、临床方面最佳研究包括:

印度医生Bharat Dave介绍了颈椎动态MRI在评估颈椎脊髓病变患者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评估颈椎疾病方面的有效性。韩国医生Sang-Ho Kim探讨了在540°前后联合手术中椎弓根螺钉(PSF)相对于侧块螺钉(LMS)对术后矢状面序列恢复及维持的优势。日本医生Masahiko Takahata比较了椎板成形术、后路减压融合和前路减压融合术在治疗K-line(-)颈椎OPLL的疗效,发现前路减压融合术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效果最佳,但需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中国医生Wang Yuqiang提出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指标,Facet-Occiput Slope Angle(FOSA),作为预测椎间融合器置入可行性的指标,为手术过程提供了新的指导。中国医生Lei Kuang分享了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多节段ACDF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发现其在5年随访期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尽管早期存在融合器下沉和颈椎前凸丢失的情况,但其与术后症状无关。

在这次会议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共同交流心得,分享经验,一起为颈椎外科领域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回首这次会议,通过与全球颈椎外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我对颈椎外科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相信,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将为颈椎外科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进步。

作者简介

周非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骨科第一党支部书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颈椎专业组组长。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工作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委员兼秘书、青年委员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颈椎疾病健康管理与加速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颈椎学组委员、青年委员会脊柱颈椎学组副组长;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AOSpine中国理事会成员、AO Spine Knowledge Forum (KF) Degenerative Associate Member;颈椎研究协会(CSRS)北美会员(Corresponding member)、亚太分会理事(CSRS-AP Board member);《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骨科》编委,Frontiers in Surgery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Scientific Reports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阅专家。

专业方向为颈椎退行性疾患、畸形等方面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负责人2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2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1项、AOSpine亚太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1项(总PI)。近5年发表SCI学术论文24篇(通讯及第一作者1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著24篇(通讯及第一作者18篇),主译论著2部,参编参译专著1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2014-201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Emory University Spine Center,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进修学习。

以上内容来自作者在第14届颈椎外科研究学会年会亚太分会(CSRS-AP)会议中的见闻分享。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0 阅读:0

淙淙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