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脂肪肝,相信很多人自己或者身边都有。但是谈起脂肪肝的危害,很多人不以为然,因为脂肪肝不痛不痒,也看不到什么明显的身体表现,因此很多人觉得得了脂肪肝不是什么大病。

然而,最近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发现,在45岁前患上脂肪肝的人,将来多年患各种癌症的风险也就更大。

这项研究来自我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6.3万人,进行长期跟踪分析。
其中31848名(50%)是脂肪肝患者,31848名(50%)是没有患脂肪肝的对照人群。所有参与者在加入研究时都没有患癌症,平均51岁,17.2%是女性。
在观察和分析了10多年之后,他们发现了2415个新的癌症病例。其中在<45岁、45-54岁和55-64岁时确诊脂肪肝的人:

1、整体得癌症的可能性分别高出52%、50%和13%;
2、得消化系统癌症的可能性分别高出100%、94%和13%;
3、得肝癌的可能性分别高出166%、116%和27%;
4、得肺癌的可能性分别高出114%、97%和31%;
5、得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分别高出105%、189%和5%。
最终研究发现:如果能避免在45岁之前得脂肪肝,后半生得癌症的可能性就能降低17.83%。
一、脂肪肝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脂肪肝,顾名思义指的是过多脂肪未被代谢、消耗,沉积在肝细胞后引发的病变。

在脂肪影响下,肝细胞反复变性、再生、坏死,最终可诱发肝纤维化、肝硬化,还易继发肝癌。临床中,脂肪肝可分为酒精性、非酒精性,我国近90%的脂肪肝为非酒精性脂肪肝。
肝脏“发福”往往需要经历以下的过程中:
1、肝脏初步长胖
含脂量5%~10%
最初,脂肪肝只是单纯“长胖”,即单纯性脂肪肝,脂肪约占肝脏重量的5%~10%,不会引发炎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因此,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轻度”二字对脂肪肝掉以轻心,觉得不就是最近吃胖了点,有时间稍微减减肥就没事了。但其实这时候的肝脏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即使没有发展到更严重的阶段,相比于正常工作,肝脏也会更早的崩溃。

2、肝脏穿上脂肪棉衣
含脂量10%~25%
如果脂肪进一步积累,含脂量达到10%~25%,肝脏会逐渐被脂肪“淹没”,好像穿了厚“棉衣”,导致肝细胞难以获取营养,出现变性、肝细胞周围纤维化。
同时,肝脏也在“反抗”脂肪,导致发炎、疼痛,造成脂肪性肝炎。此时,患者可有肝区不适,有轻微压痛或闷胀,肝穿刺活检可见典型的病理学改变。部分脂肪性肝炎甚至可以跳过“肝硬化”的状态,直接发展为肝癌。
但如果在这时候加以控制调理,依靠肝脏强大的再生能力,损伤大多是可逆的。

3、肝脏伤痕累累
含脂量>25%
在脂肪持续积累、反复炎症刺激下,肝脏含脂量逐渐达到25%以上。肝细胞出现坏死,造成肝小叶萎陷,纤维间隔形成,肝脏内纤维组织增生、加厚、变硬,逐渐进展为肝硬化。
此时,即使肝脏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也很难逆转,患者面临持续且剧烈的肝区疼痛,以及上腹部闷胀等不适,或伴有黄疸、蜘蛛痣和肝掌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中,第一、二阶段的脂肪肝都有逆转可能,一旦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阶段,则较难逆转。

1、 管住嘴
早餐吃相当于1两米饭的碳水;午餐吃相当于2两米饭的碳水;晚餐吃相当于1两米饭的碳水。
另外,脂肪肝患者也可以吃肉,纯素食不但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反而可能让加重病情。但吃肉需记住两个标准:1.选择低脂肉,如鱼、虾、鸡肉、猪里脊等;2.摄入的蔬果比例大于肉类(肉类每天进食不超过150g)。

2、迈开腿
大部分的脂肪肝患者,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腹式肥胖。因此,一定要重视运动。
有研究显示,如果能减掉原体重的 5%~7%,大部分脂肪肝患者的肝脂肪含量就能明显减少,甚至脂肪性肝炎的程度都能减轻。
建议,每周3-5次的运动,运动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为宜。
医生提醒:
想要有效逆转脂肪肝,需要长期的治疗,除了要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之外,务必要结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定期复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