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总台央视记者接到观众举报,湖北武汉一些医院门口张贴着“医保取现”“高价收药”的小广告。这些小广告上所说的“医保取现”“高价收药”真的能兑现吗?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记者调查所见,不仅参与“医保取现”的机构和个人十分活跃,而且还形成了倒药套现的“一条龙”服务。收药人在医院发放小广告并物色参保人员,药店店员与药贩默契配合,药品销售已形成固定的渠道,药费按比例返现已形成潜规则。通过一条完整且闭环的灰色产业链,大量药品被倒卖出去并再次回流到市场,其中不乏大量高价药、生物制剂、救命药等。
湖北省武汉市医保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涉事药店展开了调查,目前已暂停马应龙(彭刘杨路店)等3家药店医保结算。
这场交易看似“各取所需”,实则各有其害。对个人而言,用六折甚至更低的价格贱卖医保账户资金,这无异于透支未来的救命钱,等到将来要用钱看病时,悔之晚矣。对医保基金而言,这种贱卖取现行为不仅导致大量资金流失,而且还会助长骗保的嚣张气氛。
更要看到,药品经倒手后回流市场,质量毫无保障可言。尤其是,血液制品、免疫球蛋白等药品由于价格高,更容易成为“医保取现”的目标药品,这类药品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且患者的健康一旦受到危害,却无法经由药品来倒查责任,患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
其实,在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全面落地的当下,“医保取现”愈发显得没有必要。因为改革后的个人账户已实现家庭共济,其资金可用于支付家人医疗费用,也可以购买商业保险。并且,个人账户共济范围已由“配偶、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扩大至“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近亲属。
适用范围的大幅度扩大,曾经“沉睡”的个账资金被激活,将来恐怕还不够用,在此背景下,若再使用个人账户开药打折套现,不仅完全没有必要,而且更加不划算。
在个账改革新形势下,参与“医保取现”的药贩子和药店等,也面临违法成本增加的新风险。个账改革不仅拓宽了资金使用渠道,还配套了智能监控系统,新增异常刷卡记录实时预警、跨区域购药数据追踪、血液制品扫码溯源等技术手段。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每笔医保药品的异常交易,都可能在医保大数据中留下电子痕迹。相关药店和药贩子若不自觉收敛,势必无法逃脱监督与打击。
当然,“医保取现”的违法所得巨大,难免有人铤而走险,监督与治理还需持续加码。比如要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参保者普遍意识到,即使是个人账户上的资金也不是“私房钱”,为眼前小利折现的行为看似现实,实则欠考虑。
而在技术层面,针对药贩子与药店合谋的新套路,监管也必须多出新招。构建更加通畅的处方流转平台、全面普及药品追溯码、针对医保消费记录建立智能风控模型等技术更新,都应加速推进。
随着医保福利持续增加,套现骗保的非法获利空间也越来越大,这类违法行为恐怕会呈现增多趋势。对此,监督医保基金的制度需不断完善,相应技术监测和堵漏能力也要随之升级,以最大限度压缩药店与收药人合谋的利益空间,守护好每个人的看病钱。
撰稿 / 唐传艳(医务工作者)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翟永军
“无薪试岗”,眼里还有劳动法吗 | 新京报快评
一朵花中的经济学:青岛如何让“颜值”变“产值”?| 新京报快评
请老师讲卷子被怼去职中,就是气话也不该 | 新京报快评
“两千名师生买八千个餐盘”,不该成为一笔糊涂账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