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南街村还是小岗村,都不值得羡慕,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园丁爱历史 2023-03-28 11:15:57

还是那句话,我对集体和单干没有成见,只要是农民自己选择的生产方式,都是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趋利避害的选择,都是当前最优的方案。

有人说我反对大集体,其实这确实是误解,我有什么理由反对农民的选择。

我只是对一些反映人民公社、生产队的不实之词(自认为)根据自己的经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今后无论那种类型的集体,包括像南街村这样一直被别人标榜为大集体的典范,其实和原来的大集体有本质区别,因为南街村是包产单干后又重新组合的,包产到户的意义不止是分田,而是确权,即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这就保证了重新组合的集体是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的。

有些否定包产到户的人,总爱拿小岗村现在的发展来质疑包产到户,把大集体解体的原因归咎于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以此“抹黑”小岗村,其实有没有小岗村国家都会实行包产到户政策。

小岗村只是包产到户政策的先行者,小岗村的发展好坏说明不了什么。

因为小岗村不是经济发展的典型,包产到户后农民生活的变化,而且包产到户能坚持至今,就能说明一切。

以前我对小岗村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因为在我看来小岗村只是被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而已,只是顺应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正像我回答一个网友的评论说的:小岗村的使命其实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政策落实后就完成了。

我只是最近看到网上一些恶意贬低小岗村村民的言辞后,才注意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小岗村的现状的。

我从不相信那些说小岗村村民如何如何保守、自私、懒惰等等言辞,一些人甚至说第一书记沈浩是被小岗村村民气死的,有些人甚至给我发私信让我看看沈浩日记。

我3月6号转发了篇文章《光环下的小岗真相:沈浩之死——这究竟是谁的悲剧?》,先摘录几条:

1、“小岗村要发展”,但这样大片割让土地的“发展”,究竟是凤阳县的GDP发展,还是农民利益得到发展?

2、。。。崔志林以为沈浩是来找他游说村民签字的。但沈浩说,县里这样搞土地,农民以后吃啥?集体经济搞空了,村里又得不到钱。

沈浩又说,你们要想办法抵抗和阻挡,能不能组织人出来反对?

被抓过一次的崔志林说,不敢。

3、1993年,小岗村成立“小岗村农业实业总公司”,严宏昌任法人代表、总经理,相继引进了不少项目,办面粉厂、铜线厂、食用油厂等等,但小溪河镇很快强行收走了管理权,“镇上都没有工业企业,你村里办什么厂啊?”之后,凤阳县还曾以小岗村的名义向国家申请建立了一个工业园,但工业园根本不在小岗村。

“小岗村不再是小岗人的小岗了”,

4、有关方面的抱负是想把小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标本,给中部地区大多数村庄提供示范引导。

不同于小岗人三十年前把命豁出去了的“大包干”,这次改革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

有人打比方说,并村之后的小岗村,像一个“小型的县政府”。“岗人治岗”的历史终结了。

从以上文章的片段来看:小岗村其实一直被利用、被塑造,没有了自我,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岗村的村民一直被误认为狭隘、自私、守旧的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和自己的利益挂钩,都会说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高调。

南街村这个典型其实具有普遍性,很多地方都有这类的典型,一般都是自我发展成一定是规模,然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盲目扩大再生产,然后背上沉重的负担,然后资不抵债。

我们邻县有个这样的企业,一个私营的纺织厂,由于厂长经营有方,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从资金各方面大力支持,企业扩张很快,厂长也成了县政协主席,但近十几年来,民间传闻此企业早已资不抵债,这个企业也涉足多方面发展,比如:发展旅游、城市供暖等,也说明其主产业发展不怎么样。

看南街村发展历程,开始南街村没有名气,靠带头人王宏斌的个人能力,抓机遇,发展企业、开拓市场,把村办企业经营的红红火火,成了开拓进取,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

以后的发展就和众多样板企业的发展惊人的相似,政府扶持,打造形象品牌,企业迅速扩张。

企业扩张到一定程度,摊子大,包袱重,企业没有竞争力,寻找突破。

发展红色旅游、搞永动机、搞航天大豆(航天2号)等等,结果众所周知。

带头人王宏斌也先后担任过乡镇副书记、县委副书记、市人大副主任等职务。

南街村未来的发展难以预料,因为他的发展是靠巨大的银行资金支撑,而不是靠管理与科技支撑。

小岗村的出名是顺应了国家的大政方针,虽然和南街村起点不同,但发展都有身不由己的因素,正应了那句话,“有得必有失”,但市场经济终究要自己面对,别管是小岗村还是南街村,我都不怎么看好,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0 阅读:11

园丁爱历史

简介:解真相,明辨是非,欣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