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的家庭,可以说是满门功勋。而鲜少有人知道的是,他还有一位原配妻子——龙升贤。与聂荣臻后来的家庭中,那些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家人相比,龙升贤只是一个普通农妇。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已经猜得到,龙升贤之于聂荣臻,正如朱安之于鲁迅,都是在老家的父母包办婚姻。
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龙生贤对这段包办婚姻有过一丝抗拒。作为一个生于晚清、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女性,她根深蒂固地认为,婚姻大事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女孩子自作主张是件羞耻的事,嫁给一个人,就该从一而终。
嫁入聂家前,龙升贤没见过聂荣臻,嫁入聂家后,聂荣臻在外求学,二人相处的时间不多。待到聂荣臻投身革命,二人渐行渐远,再未相见。
可悲可叹的是,龙升贤从此给自己立下一个信念:等聂荣臻回来。
随着时代风气的开化,聂家宗族有人劝她改嫁,龙升贤却给自己立下了一块无形的贞节牌坊,独守空房76年,直到91岁孤独离世。
聂荣臻的家乡在四川江津,如今这里是直辖市重庆的一份繁华辖区,百年前这里却是闭塞落后的山区。聂家经济情况尚可,有能力供养聂荣臻读书,但思想观念仍是封建的。
1915年,聂荣臻的母亲生了一场重病,家里第一时间不是求医问药,而是找来一位师娘子(当地对神婆的称呼)。
师娘子一番“作法”之后,告诉聂家人,聂母得的不是实症,而是身染邪祟。聂父赶忙问破解之法,神婆告诉聂父,家中需要有一场喜事来压压邪祟。
这种风俗在当地一直都有,聂父深信不疑,想到儿子在外读书尚未娶亲,于是决定为聂荣臻定一门亲事。
学堂里13岁的聂荣臻根本不知道,他在老家已经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媳妇。女方正是大他几岁的龙升贤,是聂母家远房亲戚的女儿。
聂荣臻得知这一消息时,是聂父托人带话,没有征求他的意见,而是通知他回家完婚。聂荣臻听带话人说了事情原委之后,觉得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他没有同意婚事,而是托带话人告诉父亲,请他带母亲进城找个好医生治疗。
但聂父深信神婆的话,再次带话让聂荣臻如期回家完婚。在那个父命大如天的时代,13岁的聂荣臻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举,成婚当日,他没有回家。
婚礼上没有新郎,但聂家还是把媳妇娶进了门:家人见聂荣臻迟迟不归,让聂荣臻的小舅舅扮成新郎,替聂荣臻完成了婚礼。
龙升贤从新婚之夜就开始独守空房,但她没有丝毫不满。过门后,她开始尽一个旧社会媳妇的职责,务农、伺候公婆,在她的照顾下,聂母的病竟有了好转,聂父于是更加相信神婆的话,也认为这个儿媳妇是百里挑一的贤惠人。
聂荣臻一直在读书,从新式学堂毕业后又考入了县立中学。一年中偶尔几次回家看望父母,都被聂父赶到龙升贤的房间里。根据不多的史料我们大胆推测,反对这门封建婚事的聂荣臻,很可能没有与龙升贤圆房,一则因为他年龄小,二则龙升贤一直未有孕。
这种尴尬局面一直到聂荣臻20岁时到法国勤工俭学,龙升贤打定主意等丈夫学成归来,但他们此后再未见面。
到法国后,聂荣臻给家里写过信,信中问候父母,讲述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见闻,却从来不提龙升贤,更没有单独给她写过一封信。在聂荣臻心里,她完全是陌生人。
回国后,聂荣臻开始了戎马生涯,也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而遭到了共产党的追捕。为了保护亲人,他从此不敢跟家人联系。
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儿子生死不知,聂家父母出于传统的香火观念,又抱养了一个儿子。公婆年迈多病,又多了个年幼的小叔子,龙升贤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聂父聂母相继去世后,龙升贤一个人撑不起一个家,就跟聂荣臻的妹妹一家生活在一起。但小姑子已经嫁人了,嫂子长期住在小姑子,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不久后又搬回了聂家。
聂家族长劝她改嫁,龙升贤却跪在聂家祠堂里发誓:生是聂家的人,死是聂家的鬼。从那以后,聂家宗族经常接济给她一些米粮,她才能勉强度日。
晚年的龙升贤,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有了一定的觉醒:江津解放后,当她得知聂荣臻在北京,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去北京找他。但在西南军政委的劝说下,她最终放弃了这个决定。党组织对她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并安排回县里担任妇联主任。但她思想觉悟低,工作能力也差,很快自知不能胜任,又回到了乡下。
60年代初,龙升贤所在的公社出现了饿死人的状况,公社书记和会计合谋,克扣群众口粮,导致劳动人民吃不饱饭。大家想到龙升贤的身份,便以她为主心骨。一辈子没有“打扰”过聂荣臻的龙升贤,终于给聂荣臻写了一封信,反应了当地的情况。
聂荣臻收到信后,很快派相关部门处理的不法分子。龙升贤因此受到老乡们的拥戴,还当选为人民代表。但那时的龙升贤已年过七旬,几乎没有劳动能力。聂荣臻当时每月工资不到600块,每隔两个月都会给龙升贤寄一次钱,当地政府也给她安排了生活补助,定期有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照顾、看望她。
1988年,91岁的龙升贤离世,弥留之际,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问聂荣臻身体好不好。聂荣臻得知她的死讯,派人来料理的她的身后事,并代表全家人献上了花圈,挽联上写着:龙升贤同志千古。
在聂荣臻心中,龙升贤始终是一个群众,一位同志。龙升贤曾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如她改了嫁,比如她在劳动中充实自己,比如她在党的教育下工作。但“从一而终”的思想,导致她一辈子都在等一个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她的丈夫。她一生孤寂、自甘孤寂的命运,都源于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的礼教”。
参考文献:
2015年08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聂荣臻交往纪实》
2016年4月中共党史出版社《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国共两党高级将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