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甚广!那么孔融和他哥长大之后,过得如何呢?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1-19 15:44:39

在中国传统教育所涉及的诸多故事里,孔融让梨这一则,无疑是传播范围极为广泛的故事中的一个。它在众多传统教育类故事当中,知名度颇高,流传甚广,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教育故事之一。

不少人并不知晓,在孔融年幼之时,曾把梨让给了兄长。而时光流转,待到孔融长大成人后,兄长却为了他,毅然把自己的性命都舍弃了。这一让梨、一让命,前后情形对比起来,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呢。

并且,孔融在长大成人之后,日子过得着实不顺心。他心中怀揣着理想,有着极强的道德观念。然而,其往后的人生偏偏遭遇了东汉末年那兵荒马乱的世道,整个人生都充斥着无奈之感,过得极为不如意。

孔融在血缘方面,乃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其身份为孔家后人。

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长河之中,孔家无疑是极为特殊的一个家族。正是由于孔子的深远影响,使得历朝历代都对孔氏族人极为礼遇敬重,不但如此,还会赐予他们家一个爵位呢,这般做法全然是为了表达对孔家的那份敬重之情。

东汉时期,自开国之后,刘秀对待孔家颇为优厚,赐予孔家“褒成侯”的爵位。但需注意的是,孔融所在的这一脉,并非孔家的嫡系主脉,所以是没有继承侯爵之位的资格的。

诚然,即便处于某种情况之下,孔家的家教也依旧是相当不错的。打从孩子尚在年幼之时起,孔家便开始教导他们诸多美好的品德了。不然的话,孔融又怎会在年仅四岁的时候,就萌生出把梨让给哥哥的想法呢。

孔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幼时让梨的那段时光,日后竟会成为自己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回忆。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随着他一点点长大成人,世间那形形色色离奇的悲欢离合,都将一一在他的人生中上演。

在孔融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离世了。从那之后,家族的重担便渐渐落到了孔融的大哥孔褒的身上,孔褒开始挑起大梁,承担起照顾家族的诸多责任。

孔融家中兄弟数量不少,听闻足有七人。想当年孔融做出让梨之举时,究竟是不是把梨让给了孔褒,这事儿着实难以确切知晓。不过能明显感觉到的是,孔褒对年纪尚小的孔融一直颇为照顾,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那可是相当不错的呢。

接着,又过去了三年的时间,彼时孔融已然十六岁了。就在这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毫无预兆地再度降临,而这次遭难的,正是孔融他们家。

彼时东汉的京城之中,正经历着“第二次党锢之祸”。汉灵帝当政之际,大肆对诸多士族官员展开抓捕行动,致使大量人员无奈之下只能逃离京城,背井离乡,去往那遥远且陌生的地方以避灾祸。

在这整件事情当中,存在着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此人名叫张俭。而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他选择逃到了孔家来躲避相关情况。

张俭在当时乃是名士,并且还是第二次党锢之祸中的关键人物呢。要说他那时为何会逃至孔家,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他与孔融的哥哥孔褒之间有着很不错的私交。

因此,在这样的时刻,棘手的难题便随之而来了!

有这么一个情况,自家门口来了个人敲门,这人在道德方面堪称极为优秀,可却是正被朝廷四处通缉的要犯。并且呢,这要犯还和自家哥哥有着一定的交情。但棘手的是,一旦把门打开放他进来,那自家可就会落下个“窝藏逃犯”的罪名,这必然会给全家人招来天大的灾祸呐。

在这样的时刻,究竟是该把门打开呢,还是应当选择不开门?

在那时,孔融做出了开门的选择。

随后,官府那边便展开了调查,一路追查了过来。

彼时地方上诸多官员,皆对张俭怀有同情之心,且对孔家颇为支持。然而,汉灵帝施加的压力着实沉重,京城中的那些宦官更是紧紧咬住张俭不放,执意要将其捉拿归案。如此一来,最终孔家私藏逃犯之事,终究还是没能隐瞒住,这一罪名还是泄露了出去。

在那个消息不慎泄露之后,靠着众人的倾力相助,张俭成功从孔家逃离。此后,他一路奔往塞外,在那里整整躲藏了二十年之久,历经诸多艰难险阻,最终才幸运地保住了性命,得以存活下来。

然而,孔家这边的情况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当窝藏逃犯这一严重的罪名被扣下后,即便在当地拥有极大实权的官员,也没了庇护他们的可能,只得把他们全家都抓进监狱。待被逮捕之后,孔融、其哥哥孔褒,甚至他们的母亲,都纷纷争着要把这罪名往自己身上揽过来。

最终,经过朝廷的裁定,所有那些罪行,全都被判定到哥哥孔褒一人身上去了。

年少的孔融遭遇此事,无疑受到了极为巨大的冲击。这使得他内心不禁泛起了疑惑,开始对自己此前一直笃定坚信的那些道理产生了怀疑,暗自思忖着它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正确无误呢。

然而到了最后,孔融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便是要成为一个品行端正、刚正不阿之人,成为一个始终坚守自身理想与信念,毫不动摇的人。

他后来人生遭遇诸多坎坷,而这一切其实早有缘由,就如同埋下了伏笔一般。在此之前所发生的种种情况,已然为后续那些坎坷的出现预先做了铺垫,致使他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不少波折。

家中遭遇重大变故后,孔融在随后的十多年间都未曾踏入仕途。兴许是彼时官场的黑暗,令孔融对那个时代心生厌倦了。在那样的时代里,一个品性高洁之人,于官场中实在是难以前行,往往不是得自甘堕落,便是会遭受打压排挤。

过了十多年的时间,黄巾起义突然爆发了。面对这样的局势,汉灵帝也没办法,只能选择赦免那些曾经被视作“党人”的群体。如此一来,孔家之前所涉及的案子,也就等同于画上了句号,彻底翻过去了。

那又能如何呢?

孔融心里很清楚,他的哥哥已然是回不来了。对孔融而言,哥哥离去的这个事实已然无法改变,那曾经熟悉的身影,往后是再也无法出现在自己眼前了,哥哥真的是再也回不来了呢。

日子总归还是得接着过。之后呢,孔融在司徒杨赐以及豫州刺史王允的大力提拔之下,踏上了仕途之路。要知道,这杨赐可是聪慧过人的杨修的祖父呢。至于王允嘛,他的名字在后来那可就越发被大家所熟知啦。

不过,在刚刚踏入仕途没多久的时候,孔融就把那位大将军何进给得罪了。确切来讲,孔融压根就瞧不上何家这样的外戚势力,心里不愿意和他们有所往来。而孔融这般行事,自然是惹得何家极为恼怒。到了后来,何家的门客甚至还对孔融展开了追杀行动。

好在何进手底下有人对孔融印象颇佳,替他讲了不少好话。加之孔融声名远扬,真要是杀了他,于何进的名声而言也不利。在众人一番劝说之下,何进最终放过了孔融。不仅如此,何进为彰显自身的宽宏,还举荐孔融担任侍御史呢。

然而,面对这些事情,孔融自始至终都不予以认可,根本就不买这个账,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态度,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与妥协。

倘若我瞧不上你,那便会一直如此,这种看法绝不会因你给予我官职就出现丝毫的转变。在我这里,对你的看法是既定的,不会因为外在的利益诱惑,比如授予官职这般情况,而有所不同,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看不上你。

于是在那之后,孔融尽管有过一段短暂的任职经历,可没过多长时间,便径直以请病假为由,而后正式提出辞职,返回家中去了。

就这样,在家中待了一阵子后,历史的走向再度发生重大转变。彼时,何进身故而何家就此衰败,随后董卓率领人马进入京城,整个局势由此被搅得风云变幻,开启了一段新的动荡篇章。

董卓进入京城后,在最初阶段,孔融得以迅速得到擢升。仅仅数日工夫,孔融便一下子被提拔至“虎贲中郎将”这般显要的高位。这其实不难理解,要知道此前孔融与何家相互抵触,并且他自身名气颇大。当下董卓把控大权,正迫切需要拉拢士族以收揽人心,又因反对何家,所以提拔孔融这样的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孔融压根就没给董卓面子,根本不顺着董卓的意思来,完全不买董卓那一套,就那么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态度,丝毫不为董卓的权势等因素所左右。

不仅如此,当董卓提出要废黜皇帝之时,孔融第一个挺身而出,坚决与董卓针锋相对!可巧的是,董卓因顾忌孔融的名望声誉,竟无法直接对他痛下杀手。

最终,董卓下达了命令,毫不留情地把孔融给打发到了北海国。就这样,孔融被外放出去,去北海国担任那里的国相一职了。

此次所谓的外调,实质就是借刀杀人之举。东汉时期的北海国,位置在现今山东昌乐周边,彼时那里恰恰是黄巾军余部活动最为猖獗之处。在那种情况下,根本没人乐意去此地为官。而董卓将孔融派往北海国,其用心便是妄图借黄巾军之手,把孔融给除掉。

然而令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孔融在赴任之后,不但没有遭遇杀身之祸,相反,其还极为迅速地在北海国把局面给打开了!

孔融抵达北海国以后,即刻召集当地军民,着手组建军队。虽说难以将黄巾军主力打败,可勉强实现自保还是不成问题的。在此之后,孔融还在当地大兴土木修筑城池,并且重视任用贤能之才,致力于安定民众之心……

就这样,在短短时间里,先前混乱不堪的北海国,居然被孔融以极快的速度重新构建起来,并且很快就实现了稳定的局面。

不过,这样的局面并未维持多长时间。孔融并不擅长打仗,没多久,他所处之地便再度遭到黄巾军的袭扰与围困。之后,孔融向周边诸多势力发出求援信号,最终是刘备赶来增援,方才成功解救了孔融。

身处乱世,孔融满心想着能为天下做些实事,以安天下。只是时至今时,孔融的能力却显得颇为欠缺。其秉持的治国理论,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故而在旁人眼中,他已然沦为一个只会“清谈”,全然不知变通的迂腐儒生了。

之后,孔融与陶谦、刘备等众人携手联合起来。在得到他们助力的情形下,孔融曾一度自行担任青州刺史之职。其一心期望着能让青州尽可能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只为了能使青州的百姓最大限度地过上安享太平的日子。

很明显,孔融所怀揣的这些想法,实在是过于单纯啦。

没过多久,袁绍便发兵打了过来。彼时袁绍派遣自己的儿子袁谭去攻打青州,面对袁谭的攻势,孔融压根无力抵御。而这时候的陶谦、刘备等人,也都忙着处理自身的事情,根本无暇顾及孔融,没人能够前来救援他。

倘若换作别的人,在这种时候,十有八九会显得极为慌乱。要么会选择去和袁绍谋求和解,要么就另寻英明的主公去投靠。就算是干脆什么都不做,就那样束手等着厄运降临,坐在那儿静候死亡,说不定还能在史书之上博得一个好名声呢。

不过,孔融在后来所表现出的反应,着实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实在是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范畴,令人不禁为之诧异万分。

袁谭攻来之际,孔融抵抗得极为坚决,可终究难以抵御。战至最后,孔融麾下仅余几百人,然而他坚决不肯投降。不仅如此,当众人皆在拼命抵抗时,他竟还镇定自若,依旧安坐桌前读书。待夜晚城破,孔融趁夜色独自逃离,只留那些顽强抵抗的人沦为袁谭的俘虏。

不仅如此,孔融的家人竟无一例外,全部都沦为了袁谭的俘虏,一个都没能逃脱被其俘获的命运。

在经历那一战过后,孔融于青州已然彻底丧失了能够安身立命之处。没办法,他只得跨越太行山,改去投靠汉献帝。巧的是,彼时汉献帝已被曹操迎接到了许昌,加之孔融颇具名望。于是,汉献帝便对其进行征召,任命他担任将作大匠一职。

可关键在于,彼时的汉献帝已然毫无权力可言,大权皆掌控在曹操手中。孔融来到曹操这边后呢,老毛病又犯了,老是跟曹操唱反调,如此一来,曹操对他也很是厌烦,都不愿再理会他了。

甚至在赤壁之战即将打响之前,曹操出于稳定军心以及能够集中全部力量的考量,特地给其编造了一连串的罪名,随后毫不留情地将其直接杀害,不仅如此,还对其全家进行了株连惩处。

那么,这般模样的孔融,究竟属于怎样的一个人?

若说他是个腐儒吧,可他到北海国履职之后,也着实取得了些许成绩呢。要是处在盛世年间,没准儿他还能成为一位不错的官员。

称其为好官吧,可在他主政北海之时,却未能抵御黄巾军的侵扰。并且,身为一方要员的孔融,压根就不晓得该如何割据称雄,结果使得北海国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陷入生灵涂炭的凄惨境地。

他算得上是个好人,就私德方面而言确实还不错呢。想当年,他接纳张俭进门,面对袁谭的围攻坚决不投降,后来投身许昌却又与曹操唱起了反调……就因为这一系列的事儿,结果连累得他的家人也跟着遭了罪、受了殃。

他这人啊,被人视作小人,可面对那些手握大权的大佬们,他就是不愿去阿谀奉承、攀附讨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就因为这样,他倒是有了不小的名气,只是可惜,到最后也没干出什么像样的事业来。

称他为伪君子,好像不太恰当。毕竟他身上诸多品格,实实在在体现着古代极为优秀的道德准则。仅从道德层面看,孔融确实无可指摘。而身为建安七子中的首位,他的才华亦是众人皆能看到的,相当出众。

那么,这般模样的孔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也许,他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个体。其性格、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并非能够简单明晰地去解读和界定,而是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让人难以轻易看透、完全理解透彻。

况且,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思想以及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从而使得人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状态,这也是人之本性所决定的呢。

孔融或许正是那乱世之中的一类书生代表,在那样的世道下,他们始终坚守正义与良心。可他们太过执拗,不懂得灵活变通,也不清楚实际该如何操作做事。他们本心是好的,所秉持的道理也没错,只是面对现实时,往往不知所措,真让他们去落实做事,结果往往是一塌糊涂。

大概像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作是那种所谓的“误国书生”了吧!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