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乐”,源于婴儿对奶水的依赖,即婴儿只要得到奶水,便会感到满足。

如今手机和网络成了学生们的“奶头”,越来越多人一头扎进短视频、游戏,走路、吃饭,甚至上课都不消停,而许多家长对此竟毫无察觉,甚至误以为孩子“懂得劳逸结合”。
校园“奶头乐"现象愈演愈烈,孩子们正被无形的手,推入网络编织的无底深渊......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的“奶头乐”现象,是一种即时满足的社会表现。这种现象让人们越来越追求快速的快乐,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控制人的手段。
比如那些很容易得到,让人觉得心里舒服、逃避现实的东西,就像小孩子吸奶嘴一样,这种趋势在整个社会中蔓延,导致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简单、迅速的娱乐方式,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如今的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低头玩手机的人。上课的时候,学生好像在听课,但心思早就跑到手机里好玩的东西上面了。宿舍里,打游戏、看视频的声音到处都是,根本没有学习的气氛。
就算走在路上,学生们也眼睛都不离开手机,对周围的事情完全看不见。《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中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网民已经有1.96亿了,上网的年龄越来越小。

令人震惊的数据说明,“奶头乐”在青少年中越来越严重,轻松的笑话、明星的私事、美食的打卡,这些零碎的信息像小钩子一样,紧紧吸引青少年,让他们深陷其中,难以摆脱。
从心理学分析,“奶头乐”的核心是追求立刻满足。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们更喜欢眼前的回报,因为大脑会因此释放大量多巴胺。“奶头乐”就是利用这个特点,让青少年沉迷于短暂的快乐,忘记了更长远的理想和计划。

沉溺于“奶头乐”,实际上是在消耗未来的潜力,不仅会损害身体,还可能毁掉他们的未来,具体表现为思考方式被零碎信息影响,导致认知能力和深度阅读能力下降。
尤其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盯着手机、电脑屏幕,还会引起肥胖、颈椎病等身体问题。

当然,过度沉溺于手机娱乐,会直接扰乱学生的生物钟。晚睡晚起之下,学生往往精神萎靡,做任何事都力不从心。
另外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奶头乐”不仅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虚拟娱乐带来的廉价快感,根本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暴躁、易怒。

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那里五彩斑斓,没有压力,能快速获得成功与快乐。然而一旦回到现实生活,面对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他们内心便会产生巨大落差,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失去面对现实的勇气,只想躲在屏幕背后自我麻痹。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成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日后也很难在职场、社会上取得一个良好的社交关系。

尤其是那些毫无营养的节目,导致学生审美水平下降,价值观扭曲。这会使他们对未来毫无规划,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学习和思考的时间都耗费在刷手机上,这与荒废人生并无二致。
当毕业步入社会后,才会发现竞争激烈又残酷,而自己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能力欠缺,最终只能被社会淘汰。

《湖南日报》曾报道,一位大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被强制住院三次,甚至差点被学校开除;还有10岁男生小强,起初只是利用午休和晚上时间,通过玩手机和平板电脑以消解压力,然随着时间推移,对网络的依赖愈发加重,从此前几小时的沉迷,到后来长达十多小时的网瘾。
放弃运动、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度出现拒绝上学,情绪激动之际,会殴打母亲。过医生判断,该男生患上的便是“网络游戏障碍”。而这些并非个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就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短视频平台精心设计的算法推荐系统,正好抓住了这个人性弱点。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14%青少年群体存在不同程度抑郁。学习的压力,焦躁的心理问题,“渴望短暂快乐,多巴胺的分泌”,靠借互联网也便成为主要的转移途径。

虽获短时快乐,但所有的情绪跟随娱乐产品调动,一旦脱离,便会更加焦虑,循环往复,便不得不继续靠借“奶头乐”产品以获得慰藉。
网络“奶头乐”最大的问题在于满足,一部手机,轻轻松松就能让孩子感到满足,所以家长如何把控“满足”的尺度是应对“奶头乐”的关键,家长需要认真执行“延迟满足”。

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无论孩子怎么哭闹、捣乱、发脾气,都不要立刻用手机、游戏满足他,从而让孩子停止吵闹。
而是应该以一种有效、合理的奖励机制,让孩子明白我是因为完成了某项任务才拥有看手机、玩游戏的奖励。或者当他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给予他一个意外的奖励,让孩子感觉到额外的满足。

总之每一次奖励都要让孩子感觉到惊喜、意外、兴奋,他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感,并期待和珍视下一次的奖励。
重塑青少年积极人生“奶头乐”不是小事,我们得认真对待。首先,社会层面要行动起来,管好那些提供“奶头乐”内容的平台,不能让低俗、暴力信息泛滥,还要大力推广积极向上的文化。

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要跟上,爸妈们应多花时间与孩子互动,以身作则,共同制定规则,妥善监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此外,需助力孩子习得自我控制之能,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明了延迟满足的重要意义,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和社会应该更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用更生动有趣的方法教学,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青少年朋友们也要行动起来,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更好地安排时间,和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友谊。只有内外兼修,学校和社会与青少年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拥有更阳光、更自信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