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元还能买清华出的DeepSeek手册?
”周洋盯着短视频平台上的商品页面,评论区一片沸腾,“清华认证”“15分钟入门”,内附图片看着还挺靠谱。
想着才几毛钱,他点了购买。
几分钟后,手册发到他邮箱,周洋打开一看,有些哭笑不得,内容全是他之前在某交流群里看到的公共资料,连错别字都一模一样。
周洋的经历并非个例。
在DeepSeek大火的背景下,各种付费教程铺天盖地,有人高价购买了几千块的“高级课程”,也有人花几分钱获取基础资料。
不管价格高低,这些教程都宣称“快速掌握技能”“轻松赚第一桶金”,但实际内容究竟有几分含金量?
不少消费者用脚投票,质疑声不断:“是讲技术,还是贩课赚钱?”
DeepSeek教程盛行,各个平台教程内容五花八门DeepSeek上线后,因其强大的功能迅速成为舆论热点。
随之,围绕它的培训教程也在网络上涌现,价格跨度从几分钱到几千元不等。
这些教程都是什么样,比如在哪些平台能看到?
记者在多个平台上调研发现,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是超低价入门课,比如0.01元的“从入门到精通秘籍”,内容简单,基本涵盖注册账号、输入操作指令等最基础的技巧;第二种是高价专业教程,有些甚至高达9499元,号称可以解锁本地部署、代码编写等深度技能;第三种是针对于应用领域的,比如专注写作、短视频剪辑的变现技巧。
而其包装方式更是五花八门,从“省级职称专业团队”到“行业导师亲自授课”,仿佛只要学了,就能马上改变人生。
令人意外的是,一些教程包装很高端,比如“清华大学DeepSeek手册”,卖得挺火,销量有上万。
但据追踪,其实际内容却来自免费的公开文档,可轻松在官方网站或官方社群中找到。
付费教程靠谱吗?
拼凑内容与免费资源成主流那么,这些教程是真的内容丰富,还是营销玩得好?
不少购买过课程的人反馈,实际内容让人大跌眼镜。
小李曾购买过一款售价88元的课程,收到链接后打开一看,内容是一些基础操作的讲解视频和文字资料,而这些资料可以在网络上免费找到甚至更完整。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这款教程的PDF文档里还保留着“Copy from某某网站”的水印,显然是拼凑而成。
市场上类似这样的“课程”,更多是包装出来的。
某些卖家甚至坦言,他们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卖课程本身,而是通过价格吸引用户进入特定社群,实现后续引流、推广其他产品等商业模式。
同时,DeepSeek官方明确声明,目前除了用户交流社区外,并未设立任何形式的官方付费教程或课程。
而这些付费教程的雷同性,也从侧面印证了官方资源的免费易得。
小心套路:所谓“月入过万”仅是夸大宣传在宣传中,有些课程还强调经济回报,比如“玩转DeepSeek轻松月入过万”“普通人副业翻身机会”等,仿佛只要学会几个操作套路就能轻松变现。
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以“写选题实战课”为例,课程声称指导用户用DeepSeek生成稿件并赚稿费,但调查发现,这些例子和教程内容本身并不新鲜。
记者看到,有所谓的变现案例只列出了DeepSeek生成的虚拟内容,并没有实际发布获得收益的证明。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现高收益仍需要大量的后续技能和经验,而这些教程显然无法提供。
北京某法务机构律师指出,很多培训机构对收益的夸张宣传涉嫌误导消费,尤其是那些承诺短期内实现巨额收入的内容,往往缺乏具体依据。
消费者面对类似广告,需要特别谨慎,切不可病急乱投医。
企业与专家建议:免费资源优先,慎重选择付费课程针对当下这种乱象,DeepSeek企业发布公告,呼吁消费者提高警惕。
而不少专家也纷纷发声,建议消费者理性判断,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比如浙江大学的张旭光教授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付费教程,只是工具使用的初级讲解,很难实现真正的深度应用。
对于普通消费者,不妨优先通过官方免费资源上手基础操作,再根据兴趣和实际需求决定是否补充付费课程。
而那些高价号称“全方位培训”的内容,大多并不是必需品。
另外,不少实践者建议,面对一个全新的工具,最好的学习方式其实是亲自动手尝试。
如今网络上公开的案例、分享文章众多,完全可以通过模仿和实践迅速入门。
相比盲目花费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工具无疑是改变生产和生活的助推器,但工具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DeepSeek也好,其他创新工具也罢,学习它们的目的不是因为它火就跟风,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目标合理应用。
就像一把锤子,关键不在它多贵,而在用它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与其花大把钱买打包好的“经验”,不如多花时间与心思,去探索、去实践。
互联网的免费资源,可以是你练习的土壤,也可以是你见识的一部分。
这门技能,最终的价值,不在教程,而在你手中转化出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