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坚持造芯,龙芯中科为什么不走捷径?

科技评测实验室 2025-02-20 23:16:52

在某次技术论坛上,一位初创芯片公司的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做芯片谁还自己搞架构?

直接授权一个就行了,省钱又省事!”

场下众人哄笑,但角落里的胡伟武只是默默看着投影屏幕。

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这位龙芯中科的创始人正在为自己多年的坚守而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当绝大多数国内芯片公司依赖外部架构时,龙芯选择了一条更为孤独的路——自研架构。

这究竟是执拗还是必要的选择?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了龙芯20年的摸爬滚打与坚持之中。

龙芯的自研之路:从MIPS到LoongArch

做芯片,要先会说“芯片语言”。

简单来说,芯片语言就是指令集,它决定了芯片如何与软件沟通。

全球大部分芯片公司都直接购买成熟的指令集,比如大名鼎鼎的X86或者ARM架构。

买来现成模板,只需在此基础上优化,既省时又省力,生态也更容易兼容。

龙芯早年用过一种叫MIPS的指令集。

但很快,公司发现用别人的东西有个致命问题——安全与发展都会受制于人。

于是他们决定从零开始造自己的指令集,也就是现在叫LoongArch的架构。

这背后的努力不可小觑。

仅仅是让LoongArch编译器能跑起来,就需要无数次的测试和优化。

与其说龙芯是在“造芯”,倒不如说是在“造路”。

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具和配套软件,第一代LoongArch芯片的开发,几乎全靠自己摸石头过河。

20多年过去了,龙芯终于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但付出的代价显而易见——研发成本越来越高。

而面对市场上更成熟的X86和ARM架构,龙芯如何在应用层面追赶它们,依然是个考验。

靠研发撑起“国产替代”,业绩波动背后藏着什么?

研发永远不是免费的。

自从开始向LoongArch全面转型,龙芯的研发费用几乎年年攀升,甚至在部分年份超过了营收的80%。

上市之后的龙芯,业绩变脸引起了不少质疑:上市前还能一路盈利,怎么一上市就亏了?

就算是为了研发,总不至于亏这么多吧。

其实,龙芯的问题不仅仅在研发投入。

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单纯的“技术优先”思维有时会显得步调稍慢。

一边需要时间打磨技术,另一边市场已经在催促见效。

这种矛盾让龙芯的表现显得有些两难。

即便如此,龙芯依然没有停下来自研的步伐。

在一些国产替代需求更高的领域,比如军工、工控等,龙芯已经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或许在短期利润上,公司会面临更多压力,但龙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技术的扎实是走得远的前提。

从零到构建生态,龙芯的商业破局是否可期?

有了芯片语言,还需要软件懂这些语言。

换句话说,芯片要跑得起来,离不开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支持。

在国外成熟架构已经建立起庞大生态的情况下,龙芯要从零搭建自己的生态,无疑难度巨大。

一台电脑换成龙芯CPU,所用的软件必须适配LoongArch架构,这意味着软件开发商也需要愿意为这个“小众”架构配套设计。

但龙芯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务实的路径:逐步突破。

例如,和国内的办公软件厂商合作,与WPS联合推出基于LoongArch的版本;或者与华为云等厂商合作,把云计算、服务器类产品变成突破点。

从最需要安全与自主可控的应用场景,比如军工、工业设备切入,逐步向商用市场渗透。

当然,龙芯的目标不仅仅是做“补缺”的角色,而是要有自己的商业生命力。

虽然目前还处在生态构建阶段,但它的芯片已经被应用到了桌面终端、服务器以及AI计算等领域,与领先厂商的合作案例也在不断增加。

20年磨砺,龙芯还需要面对哪些硬仗?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的坚持值得吗?

如果仅仅从短期的成本和效益来看,答案可能是“不值得”。

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如果没有人愿意从头开始搭建自己的技术体系,那么未来的芯片企业又如何真正掌握自主权?

如今的龙芯,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有些路尽管更难走,却是必须要有人走的。

接下来,龙芯需要面对两场硬仗:如何完善生态构建,让更多开发者愿意加入LoongArch体系;以及如何平衡技术进展与市场效益,使研发转化出稳定的业绩表现。

这是一个持久战。

但也许,正是这20多年来的匍匐前进,让龙芯有了一种“稳扎稳打”的底气。

它并不急于用华丽的表面来掩盖深层的挑战,而是试图用更扎实的技术作为支撑。

结语

龙芯中科的20年,是一场关于坚持与选择的漫长叙事。

在“捷径”越来越受欢迎的时代,它的存在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也许有人会质疑它的速度,甚至批评它的盈利能力,但谁又能否认,它的努力让我们有了更多关于未来的可能性?

未来20年,国产芯片究竟会走到什么高度,很可能取决于像龙芯这样“笨功夫”的玩家。

这样的坚持,是一场艰难的孤旅,但也是值得尊重的选择。

0 阅读:0

科技评测实验室

简介:科技动态全掌握,未来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