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融合,多元发展,“植引非凡”共筑器官移植新未来

桐乐说健康 2025-04-23 20:32:47

2025年4月18日至19日,由山东省医学会主办,山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承办的第二届黄河器官移植大会暨山东省医学会第十七次器官移植学术会议在济南成功举办,40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器官移植领域前沿与临床实践。

大会现场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沿袭了“一带一路”的文明对话精神,特别邀请了阿联酋专家,通过“一带一路”学术视角分享了器官移植经验,深化了国际合作。会议期间还成功举办了首届“黄河杯”中青年肾移植病例展演,成功促进中青年医生在肾移植领域的传承及创新发展。此外,植引非凡全国器官移植卓越中心也在山东第一医科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挂牌启动。现场精彩纷呈,掌声不断。

值此契机,中国医学论坛报荣幸邀请山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副院长王建宁教授接受访谈,围绕器官移植热点话题展开学术分享。现整理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王建宁教授访谈视频

Q1

您深耕器官移植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科研经验。首先想请您分享下器官移植近些年来发展现状如何,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建宁教授:近年来,得益于器官捐献模式的巨大转型,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取得飞速发展。自2015年起,我国全面推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模式,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早在2012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便开始开展试点工作,经过三年探索与试点,到2015年正式全面铺开。至今,这一模式已经实施整整10年,取得显著成效,也让中国的器官移植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目前,器官移植事业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在机遇方面,目前国家和各省份都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器官移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针对既往存在的器官捐献率较低问题,山东省通过对应制定政策、开展全面培训等方式,显著提升了整个省份器官捐献率和移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针对各地区器官移植发展不平衡,偏远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难题,国家也于2025年对应制定了新的目标,重点提升我国百万人口捐献率,目前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实践与总结,2025~2026年我国器官移植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在挑战方面,首先,我国器官移植仍面临器官短缺问题。中国拥有约14亿人口,目前百万人口捐献率仅为4%左右。若捐献率能达到20%,甚至是世界先进水平30%,那么器官来源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再者,目前器官移植的宣传普及工作仍显不足。很多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器官移植宣传尚未到位,不同地区的接受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随着器官捐献模式的改变,器官来源发生了变化,移植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多器官联合移植、儿童和高龄患者的移植手术难度较大,对临床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次移植和三次移植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这些患者身体条件较差,且存在预存抗体,属于高风险患者,对临床管理形成了较大压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手术技术和患者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和提高。

Q2

作为山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您带领山东省器官捐献、移植数量实现历史新突破,2024年器官移植捐献数量全国第一,其中遗体捐献(DD)肾脏移植量全国第一,肝脏、心脏、胰肾联合移植量均名列前茅。在您看来,山东省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王建宁教授:山东在器官移植事业上成绩斐然,其最大优势在于医疗资源分布均衡,各个地区的医疗水平均有良好保障,相较于其他省份,呈现更为均衡的分布状态,高度契合国家对医疗资源分配的要求。

目前,山东拥有9个器官获取组织,10个大型移植中心,分布于济南、青岛、烟台、潍坊、临沂、聊城等区域。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为器官捐献及移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山东据此采用了多个器官获取组织分地区管理的模式,每个中心覆盖约1000万人口,对于拥有1亿人口的山东而言,此种布局让各个中心拥有同等条件与资源,既促进了合理竞争,又充分挖掘了各器官获取组织的潜力,有力推动了山东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条例落实迅速,及时发布省级配套制度与规定,促使各医院快速制定自身政策,实现及时跟进。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内各器官获取组织之间交流频繁、团结协作,通过大量学术交流、院系交流以及卫健委组织的医院间交流等活动,为器官移植事业发展注入活力。与此同时,山东省还建立了器官捐献器官获取组织质控中心,通过与国家质控中心积极交流,邀请国家质控中心专家针对质控数据及移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指导,助力山东破解难题、探索新举措。而且,红十字总会和山东省各级红会在器官捐献方面也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极大的推动了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Q3

您积极推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发展,多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开展多项创新性手术,推动医院器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能否请您分享下在团队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王建宁教授:在国家推动器官移植学科化发展的要求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亚专业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器官移植事业快速发展。

在亚专业建设方面,医院着重强化器官获取组织团队建设,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并积极组织协调员与团队成员到国内先进单位学习交流,汲取成功经验。在临床工作中,将肾移植团队细分为4个小组,并为每位医生明确亚专业方向,形成既协作又竞争的发展模式。

同时,医院还注重跨科室协作,借鉴肿瘤多学科诊疗(MDT)模式,针对疑难病例,定期召集相关科室开展器官移植MDT讨论,显著提升了诊断和治疗效率,强化了学科建设,提高了患者管理质量。

此外,还着重强调学术学习与交流,坚持每周开展业务学习,这种交流模式也被推广至全省,目前省内9个器官获取组织及10余家医院已持续开展5年,有效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与医院间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医院还将讨论中的典型、疑难病例集结成册,便于与全国同行分享经验,进一步提升交流质量与影响力。

通过上述亚专业建设、跨科室协作及学术交流等多维度举措,我院不仅推动了山东器官移植事业的均衡发展,也为全国同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

Q4

2025年4月18日—19日,第二届黄河器官移植大会暨山东省医学会第十七次器官移植学术会议将盛大召开,您认为本次大会有哪些亮点和特别值得关注?您认为本次大会对山东省器官移植的发展有何影响?

王建宁教授:本次会议聚焦青年医师培养与国际合作,以创新模式推动学科深度发展,新增青年病例讨论与展演环节,旨在培养年轻医生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山东移植医生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最终,黄涛、张江伟、王志刚、付晓华、万周伟、陈冬冬、刘路浩、田向永、刘婷婷、马珂歆、卯怡杰、刘俊彦、张宇丹、王宣传、朱岩、赵健、陈秋源等17位青年医生凭借优秀表现获得一致认可。

此外,本届大会规模宏大,吸引众多国内外行业大咖带来前沿观点,与山东同行深入交流,既促进学术思想碰撞,也向全国展示了山东器官移植事业的经验与特色,为山东器官移植发展注入新动力。此次国际交流合作不仅让国外专家有所收获,更为山东乃至中国器官移植事业搭建了走向世界的桥梁,助力中国移植成果获得国际认可。

Q5

获悉您近期刚参加了“植引非凡”中外交流项目,并作为中国器官移植领域的优秀代表与外国专家进行共同探讨前沿热点。能否请您结合个人体会谈谈,您认为该项目对推动国内器官移植的发展有何意义?您对该项目有何期待?

王建宁教授:此次“植引非凡”中外交流项目意义深远,通过双向互动,有效弥合了中外器官移植领域的认知鸿沟,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移植事业的认知盲区,让国际同行直观感受到中国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卓越成就,为中国以开放姿态赢得世界认可的生动体现。

王建宁教授参与植引非凡中外器官移植学术交流会(第一排右二)

交流中,中方团队对国外器官移植工作现状及特色技术有了深入了解,双方还围绕高致敏受者特异性抗体处理及术后管理等行业共性难题展开探讨,深入剖析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精确诊断和治疗策略,共同勾勒出移植医学精准化的未来图景。通过对比欧美相关研究进展,发现不同人种在该领域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后续科研指明新方向——深入探索中国及亚洲人群在高抗体处理和术后管理上与欧美方法的差异及其内在机制。

此次交流不仅激发了年轻医生的科研热情,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更提升了其对外交流学习的积极性。期待今后可以持续推进此类国际交流合作,将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

专家简历

王建宁 教授

“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及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肾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专家(泌尿外科),山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及泌尿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积极推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发展,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心肝肺肾胰腺小肠移植资质的医院。带领移植团队23、24连续两年移植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十。完成山东省首例胰肾联合移植、心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跨血型肾移植、儿童肾移植,率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膜外入路复杂泌尿外手术。作为器官移植主任委员,带领山东省器官捐献、移植数量实现历史新突破,2024年器官移植捐献数量全国第一,实体器官移植数量全国第一。

担任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学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培养研究生17名,发表SCI论文19篇,累计影响因子IF:66。主持国家级课题两项,厅局级课题三项,科研经费1173万。发明专利是五项,省级奖励是两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器官移植免疫转化医学联合创新团队临床PI,成功主导申请并获批了《器官移植学》学校目录外二级学科。2024年创立创新工作室获评山东省医务系统“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审批编号:MAT-CN-2507855.V1.0.2025.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