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看1936年毛主席在陕北保安的照片。
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并拍摄了毛主席在陕北保安的经典照片。这张照片展现了毛主席身穿红军蓝灰军衣、头戴八角帽的形象,照片中的他年轻、潇洒沉着、睿智。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是斯诺为了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冒险进入陕北苏区,他见到了一批为革命理想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并创作出《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纪实文学作品。
在拍摄这张照片时,斯诺发现毛主席没戴帽子,于是请求他戴上军帽。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军帽,斯诺便摘下自己头上的八角帽递给毛主席。毛主席戴上这顶八角帽后,斯诺按下了快门,留下了这一经典瞬间。这张照片不仅展现了毛主席的个人魅力,也传递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好感和信任。
如今,这张照片已经成为毛主席所有照片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张,它的拍摄者埃德加·斯诺也因此与中国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双眉紧锁忧天下到双眉初展
作为毛主席的贴身保健医生和秘书,王鹤滨在他的著书《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著述:
1936年,美国进步作家、记者斯诺访问陕北,写出了第一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革命的书《红星照耀中国》。这是1938年复社在上海出版的这本书的中译本《西行漫记》。
当人们翻开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浸记》)时,就会看到这张毛主席的照片,—身着灰色的军装,头戴有红五星的八角帽,半侧着头,消瘦而英飒的面庞稍向前倾着,在深沉刚毅的眼睛上方,横卧着紧锁的双眉。那是毛主席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形象,这是在沉思着过去和审视着未来的、忧国忧民的形象。这张照片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在抗日战争初期,当我踏入革命队伍的行列,还没有亲眼看到毛主席以前,这是毛主席在我脑海里唯一的形象,英俊却带着愁容的形象。
我第一次看到毛主席时,那是在1943年的深秋。毛主席来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的驻地——柳树店,给全体师生员工作了关于《小米加步枪战胜敌人的飞机和大炮》的讲话。主席的讲话生动、幽默,时时引起听众们情不自禁的笑声,他本人也时时展开笑容,但我注意到主席那锁着的双眉并未展开。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著名的中国美术家罗工柳同志的木刻版画,刻画毛主席在七大作报告时的艺术形象,也是紧锁着双眉的。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日子里一直躲在哦媚山上的蒋介石要下山摘“桃子”了。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同志在延安礼堂传达七大精神时,特别提到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的赤诚胸怀:“当主席讲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可能还会把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时说:‘中国人民真是多灾多难啊!’主席的声音哽咽住了,热泪流了下来,全体代表深受感动”。
接着,杨尚昆同志加重了语气说:“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我们许多听传达报告的同志,顿时也热泪盈眶,被毛主席的伟大情感所感动了。
第二次看到毛主席是在1946年的秋天。我作为中央门诊部的眼科医生,随傅连障同志为主席检查眼睛。当时正是中国两种命运决战的前夜,我见到毛主席的双眉仍是紧锁着的。
第三次看到毛主席紧锁的双眉是在1948年的初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革命的胜利指日可待,而那锁得更紧的双眉或许显示出决战时的疲劳吧!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当时还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就已经胸怀壮志,思想成熟了,他曾自我描绘过:“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如果从1921年算起,到1949年的8月我看到毛主席的双眉展开时为止,正是这个“忧”字,把他的双眉整整锁了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