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冬天,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接到一项特殊任务——不是练兵,不是剿匪,而是读完五遍《红楼梦》。
这位少林出身的铁血战将,战场上能空手夺白刃,却对着这本“谈情说爱”的小说直挠头:“让我读这个?还不如多打两套拳!”
一个连子弹都打不穿的硬汉,为何被毛主席“按头”读《红楼梦》?这本“闲书”里究竟藏着什么治国治军的密码?
许世友最初对《红楼梦》的抵触,几乎写在脸上。
他曾私下抱怨:“尽是公子小姐搂搂抱抱,有啥看头?”甚至用“吊膀子”(方言,指男女调情)形容这本书,认为它不过是些风月故事。
这种偏见源于许世友的成长经历——8岁进少林寺,16岁参军,半辈子在刀光剑影中打滚。
在他看来,军人就该研究兵法,读《红楼梦》简直是“浪费时间”。连他的妻子田明兰都调侃:“他看《三国》能熬通宵,看《红楼》三页就瞌睡!”
毛主席对许世友的“读书任务”,绝非心血来潮。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前夕,他特意召见许世友,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古典小说写得最好的就是《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在毛主席眼中,《红楼梦》远非风月读物,而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他常引用书中“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比喻国际局势,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分析政治斗争。
对许世友这类“厚重少文”的将领,毛主席期望他们通过读书提升政治嗅觉,从“只会打仗”升级为“文武双全”的统帅。
被毛主席“点名”后,许世友硬着头皮啃起了《红楼梦》。
他左手握放大镜,右手拿红蓝铅笔,每天雷打不动读两小时,连最爱的打猎都暂停了。
秘书回忆:“许司令看书像攻山头,边读边画线,看到‘护官符’那段还拍桌骂‘贪官该杀’!”
最让他震撼的是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毛主席曾点明这是全书核心,暗藏人物命运密码。
许世友反复研读后感慨:“原来荣宁二府的衰败,早埋在这些诗里!带兵也一样,看不出苗头就要吃败仗。”
除了《红楼梦》,毛主席还给许世友开了另一剂“药”——读《汉书·周勃传》。
周勃是西汉名将,虽不通文墨,却在吕后乱政时力挽狂澜。
毛主席以此勉励许世友:“你当周勃,厚重少文可以,但也要懂政治。”
这两本书形成奇妙互补:《红楼梦》教他洞察人性与权谋,周勃的故事则树立了武将参政的典范。
1973年八大军区对调时,毛主席用一盘象棋点醒许世友:“将帅不能总守一城,要随时局而动。”许世友最终心服口服赴任广州,正是读书带来的格局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