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2月4日的京汉铁路线上,寒风呼啸中站满荷枪实弹的军警。年仅25岁的项英挺直腰板走在罢工队伍最前列,身后是两万余名振臂高呼的铁路工人。
他或许不会想到,十八年后他会在皖南的深山中,面对国民党八万大军的包围。
从文化程度来看,他只读过小学,为什么一度是毛泽东的上缘,那么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或者说,他的革命履历有多么亮眼呢?
一、码头走出的革命火种
在武汉江夏的街巷里,少年项英每天清晨都要背着竹篓出门。他熟练地穿梭在码头与工厂之间,把散落的煤渣、废铁收集起来换钱。母亲刺绣的微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15岁那年他进入武昌模范大工厂当学徒,每月8块银元的工资让这个贫寒之家终于有了喘息之机。
工厂的残酷现实给年轻工人上了第一课: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机器轰鸣中夹杂着监工的呵斥,休息日停工就意味着断粮。项英后来回忆:“工厂的黑暗,工人的痛苦实在太多了。”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让这个仅有小学文化的青年开始思考改变命运的可能。
二、罢工浪潮中的钢铁意志
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前夕,吴佩孚的威胁让工运领导层产生分歧。有人主张暂避锋芒,项英却拍案而起:“现在退缩就是向军阀低头!”这个决定需要莫大勇气——当时军警已经在郑州、长辛店等地制造流血事件,罢工领导人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
2月7日清晨,项英与林育南、施洋带领工人走向铁路。面对督军萧耀南的枪口,他昂首挺胸走在队伍最前端。当两名火车司机被军警抓捕时,项英振臂高呼:“工友们,救回我们的兄弟!”上千工人如潮水般涌向军警,硬生生将人抢了回来。这种视死如归的气魄,让他在工人中赢得了“项大胆”的称号。
三、政治漩涡中的沉浮起落
1931年的瑞金苏区,项英迎来了人生巅峰。这个曾经的码头工人出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兼军委主席,成为中央苏区最高领导人,也可以说是毛泽东当时的上级。斯大林亲自赠送的手枪,象征着共产国际对他的器重。但荣耀背后暗流涌动,坚持“城市中心论”的项英,与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的毛泽东产生路线分歧。
在宁都会议上,项英支持临时中央对毛泽东的批判,导致后者失去军事指挥权。这段历史常被后人诟病,但若回到历史现场观察:作为共产国际培养的工运领袖,项英对“正统”革命路线的坚持,恰是那个时代革命者普遍的思想局限。正如他后来在延安整风中坦承:“我们过去对农村斗争的认识确实存在偏差。”
四、皖南深山的历史悲歌
1941年1月的皖南山区,寒风裹挟着枪炮声。项英带着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陷入重围,这个曾经在罢工中叱咤风云的领袖,此刻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抉择。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北移,但他始终存有“在皖南再打一仗”的幻想。当顾祝同的八个师合围形成时,历史留给他的只剩血色黄昏。
突围途中,项英多次拒绝换上便装:“我要和新四军将士共存亡!”在泾县茂林镇的山洞里,随身携带的斯大林所赠手枪没能挡住叛徒的子弹。这位44岁的革命者倒下时,怀里还揣着没写完的《皖南事变经过报告》。9000将士的血染红了皖南群山,也给他的人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项英传》(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新四军史》(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皖南事变》(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