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后冲出千年古墓群,挖出的旷世国宝打脸国际,为中国正名,如今是镇院之宝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10-26 10:34:46

今天我们要看的这个绝对重磅,它有个美丽而神秘的名字——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拍摄于河南博物院)

先说说这云纹铜禁几大有意思的点:它的发现推翻了“失蜡法”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说法,直接为中国正名;它刚出土时已经碎成一地渣,而数千年后我们的匠人又用高超的手艺修复完好;它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当年被国家博物馆看中,河南这边交涉了很久,含泪送了几件替代品才把它留在故乡。

你好哇!我是南兮。今天我们接着讲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系列,接下来的主人公就是这云纹铜禁,我个人认为这是九大镇院之宝中,最美,最震撼的一个。

“云纹铜禁”也是物如其名,整体上用铜做的,上面布满了云纹。那这个“禁”作何解释呢?这事还要从三千年前说起。

周朝灭商后,周朝的统治者认为商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商人嗜酒成性,“酒池肉林”就是这么来的。

周朝吸取教训,颁发了禁酒令,王公大臣不许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才可以。这祭祀时用来放置酒杯、酒壶等器具的案几,就成为“禁”。所以说我们这云纹铜禁是一个极为神圣的青铜礼器。

这么个重磅至宝,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说来也神奇,是大水冲出来的。

1977年秋,因暴雨多次泄洪后,河南淅川县境内丹江水库水位下降,水底下的千年古墓群被冲开,大批青铜器和玉器被冲到岸边。之后水位上涨,古墓又沉入水里。

到了1978年春,考古专家立刻进行抢救性发掘,这里一共发掘了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墓和一部分汉朝的墓,出土了众多价值不菲的文物,云纹铜禁就是这精品中的精品。

通过随葬品铭文可确定这是春秋时期王子午的墓。王子午这个人你不定听说过,他老爹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本人也是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

云纹铜禁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宽46厘米,足足有94.2千克,周身布满了精密繁杂的云纹。

上层四周有12条龙形首,它们长着双脚,张嘴吐舌,攀附在器上,似乎在垂涎案几上的美酒。

底下也有12个虎形怪兽,昂首吐舌,似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整体设计精巧绝伦,造型庄重瑰丽,纹饰玲珑剔透,充满了神秘又浪漫的色彩。

这云纹铜禁身上有三个“最”,目前全世界有且仅有六件青铜禁,一件在美国(被中国一个收藏家的后代卖出去),一件在日本(二战时被抢走),4件在国内。云纹铜禁是最重,也是距今年代最远,最精美的。

云纹铜禁是用一种特殊的工艺“失蜡法”铸造的,由于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朝初期,而印度的记载更早,所以过去国际学术界认为“失蜡法”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

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说明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它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

顺便说一下,“失蜡法”工艺目前仍被广泛使用。比较常见的是航天发动机中最关键的零部件—涡轮叶片,就是用“失蜡法”铸造出来的,“失蜡法”可以说是活了好几千年的传统手艺。

前面我们提到,禁是盛放酒具的案几,可我们现在看到上面什么也没有,那些酒具去哪了?

考古学家根据残留的碎片推测铜禁上原本有两尊龙耳方壶,而墓里的汉代盗洞说明早在汉朝时期这个墓就被盗过。两尊龙耳方壶被盗走,云纹铜禁也在酒具移走时被打碎过。

你别看云纹铜禁现在如此精美华丽,但它刚出土的时候,全部碎成了一块块的渣片。12个龙形附兽和12个座兽不仅全部脱离禁体,且大部分残缺不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云纹,当时也全都是碎的。

(云纹铜禁刚出土时的样子)

1981年,河南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圣手王长青先生开始着手修复云纹铜禁,在没有任何案例参考的情况下,他带着4个徒弟,经过26道修复工序,历时近两年11个月,才把这精巧绝伦、工艺复杂的铜禁复原出来,创造了文物修复史上的奇迹。

1987年,云纹铜禁到美国西雅图参加《中国古代艺术展览》,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但也带来了一点“小麻烦”。

云纹铜禁出国回来后被国家博物馆看中,想要把它留在北京,不让它重返河南,毕竟在首都的话能看到它的人更多。

这可把河南博物院的研究员任常中急坏了,他耐着性子解释,说这是他们院里一个年迈的老先生,没日没夜带着4个徒弟,费了很多时间和财力好不容易才修复好,他们院里的很多人都还没见过。如果就这样留在北京,别说他接受不了,河南一个亿的人民恐怕也不会答应。

后来经过讨价还价,河南这边咬牙把王子午墓里一同出土的一组王子午列鼎拆了一件,再把另外楚墓里出土的两件器物,一共三件珍宝换回了云纹铜禁。(突然就理解了网上戏说的“防火防盗防国博”是咋回事了哈哈)

如今云纹铜禁就静静地躺在河南博物院的4楼13展厅,是经过层层评选出来的“镇院之宝”。它历经千年风波,向世人诉说着数千年前楚国大地上的前尘往事。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