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为了军衔不停地给毛主席写信,谁劝都不听,最终上将降为中将

史在没有弦 2024-09-08 03:16:3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55年,中央军委考虑到徐立清将军在革命中的杰出贡献,提名他晋升为上将。徐将军自19岁起参与革命,历经多次战役,贡献巨大,当提名公布后,他却出人意料地请求降级为中将,坚拒上将军衔。这位历经沙场的老将为何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徐立清,原名徐映清,于1910年4月诞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万河村申家湾的一个贫穷农家。徐家代代务农,家中无一识字之人。

他的父亲是徐恩林,母亲是封氏,育有三子,徐立清排行第二。由于他的名字与当地一位富绅的子弟相同,家中无奈之下决定将其更名为徐立清。

尽管家境贫寒,徐恩林仍努力让年轻的徐立清进私塾接受教育。他在私塾中断断续续地读了三年书,但家中经济困难,使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帮助家中放牛和耕作。

1919年的五四运动如一场春雷震动了中国,北京多所高等学府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和“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对北洋政府的屈服外交政策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场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甚至商城南部这一边远地区也未能幸免。

年仅九岁的徐立清首次目睹这样的场面,他被激动的氛围深深吸引。他看着那些挥舞红旗的队伍,高喊口号的声音在他耳边回响,看着墙壁和树干上贴满的抗议标语,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振奋。

为了表达对当时政府的不满和对卖国贼的憎恨,徐立清和几位伙伴制作了草人,象征着外国侵略者、贪官及北洋军阀。他们在河滩上竖起这些草人,用自制的弓箭向它们射击。凭借其精准的射击技巧,徐立清在同伴中被誉为“神箭手”。

徐立清还自制木刀和竹枪,用树皮做成装备带,竹筒制成简易的号角。他将家里的牛想象成敌人,发起“军事演习”。在这些孩子眼中的“战斗”中,徐立清总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取得胜利。这些早年的游戏反映了他对抗外侵和贪腐的决心,也预示了他未来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1929年,在安徽的小村庄中,新成立的农民自卫军激起了徐立清的革命热情。这支队伍宣扬农民的解放与自主,激起了他加入的决心。不久,19岁的徐立清从一个朴素的农民转变为红军的一员。

到了1930年秋,徐立清的表现令他得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后他的革命理想更为坚定。由于他早年受过的教育,能读能写,徐立清在队伍中显得尤为宝贵。他的书写工整,平日爱阅读,使他的知识远超同辈。

组织很快注意到了他的这些特长,徐立清因此被分配到了红四军十一师的政治部,担任科长。在他的领导下,部队的纪律和士气得到了显著提升。

徐立清一直致力于推动军中的政治教育工作。在长征开始和红军面对第五次“围剿”时的艰难时刻,徐立清仍担任红四方面军的政治委员。

尽管徐立清的主要职责在政治教育,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同样出色。1936年,当红军西渡黄河时,西路军遭遇失败,徐立清领导伤员打游击战,巧妙躲避敌军追捕,最终与主力部队成功会合。

1938年,徐立清作为东进纵队的政委,参与了抗击敌军的“扫荡”行动。到了1940年,徐立清被派往延安党校深造,他在那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还留校担任教科科长,负责培养党的干部。

1945年,他在爷台山反击战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智慧,配合三五八旅,取得了全面胜利,为陕甘宁边区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冬,徐立清巧妙利用党内地下情报网,策划了一次重大的内应外合行动,使得国民党三千余人投诚起义。1947年,他担任西北野战军的政治主任,在多场重要战役中如延安保卫战、青化砭战役以及榆林战役等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军中的重要人物。

在1955年的大授衔仪式前,许多开国将军已经能够预见到自己可能获得的军衔,因为这些都依据各自的职务级别和功勋评定而定。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将领认为自己的军衔定得过低,希望能得到更高的评级,在这种普遍的不满之中,也有如徐向前、罗荣桓等高级将领,他们没有提出增衔,反而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

特别是徐立清,他的行为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毛主席曾公开表扬许光达,并称其为“我们的一面镜子”,显示出对让衔将军的深厚赞许。徐立清原本按照级别可以被授予上将,但他主动要求降为中将,理由是认为这有助于示范,促进更加和谐的军衔制度。

起初徐立清向总干部部长罗荣桓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但罗荣桓反应激烈,批评他的提议,并强调军委已经决定了授衔安排,要求他服从命令。不过徐立清不为所动,他直接向毛主席写信表达自己的想法。

尽管起初的信件被转到了罗荣桓处,罗荣桓甚至召集会议讨论此事,但最终认定徐立清应获上将衔。然而徐立清坚持自己的看法,连续几次致信毛主席。最终周总理介入此事,要知道周总理可是著名的思想工作专家,曾尝试说服徐立清将军接受上将军衔。

在他们的会面中,周总理直截了当地表示徐立清的资历和贡献完全符合上将的标准,劝他不应因为担任干部部副部长而自我降格。徐立清将军在会谈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考虑过程,向周总理解释了自己希望降低军衔的理由。他坚称自己的军衔如果降低,将更有助于促进军中的和谐与团结,这是出于对整体军衔授予工作的考虑。

听完徐将军的陈述后,周恩来首次体会到无言以对的感觉。徐立清的坚持和理由深深打动了他,使得原本应该进行思想工作的周总理反而被说服。

最终周总理接受了徐立清的请求,同意将他的军衔定为中将,这使徐立清成为了第一位主动请求降衔的中将。这一决定后来在毛主席和其他高层领导间引发了深刻的讨论。

毛主席对此事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徐立清的行为展示了其超凡的人格和思想,指出:“金钱、地位、名誉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格,徐立清的选择证明了他的伟大。

当时与会的刘少奇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叹,称徐立清为“本应成为上将却选择成为中将的将领。

整个授衔过程中,徐立清是唯一一个本可被授予上将但选择接受中将的正兵团级干部,这显示了他对个人荣誉的淡泊,更体现了他对大局的考虑。徐立清因此成为唯一一个以正大兵团级身份被授予中将的将领。虽然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徐立清的谦逊和牺牲精神为人所称道,但这也意味着他的军事功绩有时被这件事所掩盖,未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记忆。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立清将军被委以重要职责,调入北京负责干部管理。他在军队中担任干部任免和管理的关键角色,展现了他对人才的深刻洞察力和管理能力。

徐立清将军通过多种方式与干部直接交流,精于评估和识别干部的特质与能力。他对军队中的干部状况如数家珍,无需查阅资料即可向罗荣桓详细汇报干部情况。他的为人谦逊温和,使得许多干部都倾向于与他深入交往。

在干部选拔上,徐立清奉行“五湖四海、人尽其才”的原则,确保了各种人才得到恰当的使用。他的这种管理风格赢得了战友们的广泛赞誉,被誉为知人善任、大公无私和公道正派。

对于犯错的干部,徐立清始终坚持严格批评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进行无谓的指责,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种公正无私的工作态度,使他在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人缘。

到了1973年,当徐立清的健康稍有恢复,许多军区领导都希望他能加入自己的团队。包括新疆军区的赛福鼎和济南军区的杨得志等,都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评价和需求。最终徐立清选择了济南军区,继续他的军事生涯。

他的谦逊和无私不仅体现在职业生涯中,在私人生活中也是如此。他的一个孩子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尽管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长期的治疗,病情却未见好转,家中积蓄也逐渐耗尽。

面对生活的困境,党中央得知后,提出为徐立清家提供经济补助,希望减轻他们的负担,徐立清坚决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补助,他认为国家资源有限,应优先用于更需要的地方。

这种坚持自立的精神,让徐立清在同志中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徐立清将军于1983年1月6日因病去世,他的逝世与杨勇上将同日,杨勇是军委副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其葬礼规格之高引起了注意。考虑到两人同时去世,邓小平批示应提高徐立清的葬礼规格,以示公平,并充分认可徐将军在战时及和平时期对干部管理所作的重大贡献。

在他的葬礼上,邓小平亲自出席并对徐将军的遗孀表示哀悼,称赞徐立清是他的老部下、老战友,更是一位值得敬重的优秀同志。他的去世不仅是军队的损失,也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8 阅读:3103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