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右,香港一路向西?《繁花》与中国城市文化“启示录”

令狐伯光 2024-01-16 22:09:02

文|令狐伯光

前段时间大爆的《繁花》完结了,这部剧还是挺特殊的。因为导演王家卫名义上来讲是香港导演,但是他确实也算得上是上海人,所以对于上海有很特殊的情结。而之前又写了一篇稿子,就是随着香港经济衰落,流行文化衰落也越来越明显。

但是广东流行文化发展却没有跟上来,而上海流行文化却越来越蓬勃。

这背后有太多值得的东西可以写,但是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件事情没有。广东历史肯定很长,但最辉煌的肯定是清末,民国到的近代,再到建国后的当代。上海清末是不行的,主要就是民国开始,然后再到当代之前。

但是现在两座城市近代和当代作品都开始走弱,上海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右了(就是右派,越来越有经济发展起来的消费主义),而香港则是一路向西(完全抛弃传统,一路奔向西方文化)。

上海向右?民国上海滩作品,确实开始衰落

从中国历史角度发展上讲,上海近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化碰撞。这个明清时代传统文化最深厚自然在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主要就是北京);近代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虽然清末开埠的城市有很多,但上海是清末到民国最西化的一个地区(环境也很复杂)。

单独从文化上面来讲,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歌舞仍是中国近现代歌舞的重要源头之一,明星娱乐,报纸杂志,再到小说文学也是一样,你总不能说张爱玲等作家影响力不大吧。

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城市化,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之前,而西方各方面仍然强势。所以,这个代表最先洋化,现代化,城市化,也是现代经济积累最深厚的上海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标杆地区。

这个围绕民国上海滩的各种影视作品,题材一向是近代中国文艺圈钟头作品。单独以影视剧为例,谍战、黑帮、江湖传奇,先进思想,政治斗争和战争前线,再到民国豪门恩怨和偶像爱情基本上都以上海为背景。但是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民国戏现在衰落了,准确来说是不越来越不受欢迎了

大家能说出上一部大爆的民国影视剧作品吗?基本上都是骂的,尤其是电视剧领域。这固然有作品拍得烂的因素,但有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以内地电影大导演为例,这几年大导演拍过不少上海背景的作品,像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无名》,再到娄烨的《兰心大剧院》等等。其实《无名》还好,另外两部作品嘛,都多多少少有点那种意思。

我记得《兰心大剧院》放出预告,一群中国人和几个外国人穿得风度翩翩,潇洒高兴在大街上面走,影像化表现非常风流,但是评论里面就开始骂声一片了(年轻人虽然在抱怨,但还是不追捧那个意识)

香港,有多久没有拍过“古装影视剧”了

你可能能与内地合拍里找到,但上一部中国观众熟悉的香港古装影视剧可能是2000年时代的《金枝欲孽》,然后是真的没有了,这背后是香港已经丧失了拍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根源(讲太深有点忌讳)。

简单点来讲,连传统文化的创作者都没有了,比如金庸代表的香港四大才子。

说到底,除了没有接受革命和共产主义思想,民国过去那帮创作者,家国情怀和国学功底撑着,胡金铨,四大才子不用说,他们的下一代就是徐克那一代,国学教育就没有那么系统了,但直系嘛,耳濡目染,没有跑偏,偶尔还能拍出让内地耳目一新的不同传统文化作品,比如内地现在还拍不出《青蛇》。

以功夫为底子,表达中国近代史的《黄飞鸿》。

但徐克下一代就是李仁港这一代香港导演,他们青少年时期没有系统接受多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处于香港文娱巅峰时代,深受香港市民文化,娱乐文化的影响,除了武侠古装,其他是不是黑帮打架,警匪打架,各种审美服化道胡编乱造的片子。

所以到李仁港这一代香港导演就拍不出半点中国传统文化,还有格局,以及中华崛起文化自信那种表达。这几年但凡题材突破,古装审美,工业技术,内核表达等层面全是内地80后为主内地青年系人才在顶。

一般来讲,文学是流行文化的基石。因为人口,市场,经济发展等,香港通俗小说是最先衰落的,金庸70年代就收笔,到后面我们熟知的香港作家就只有黄易等少数,香港通俗文学是最先崩的。

台湾因为人口多些,市场大些,其实是跟上早期大陆网文潮和新武侠的,什么罗森,孙晓,还有《仙剑奇侠传》等游戏。同时代香港就没有了,但和内地全面爆发的网文潮相比,港台都不够看。

经济衰落,没得拍,通俗文学崩了,没得改,金庸很大程度上到现在还很火,除了他自己水平,一是靠了港台通俗文学不发达,来来去去就武侠,言情,加上卫斯理探案,再整点高武那类。

二是内地放开太晚了,我们90年代才开始看83版《射雕》,引起万人空巷,再是内地十年一次的改编潮。而那时受到影响最大的观众是8090后,所以才在金庸剧越来越烂的情况下,还在拍,因为有受众。

说句实话,我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港台早把金庸武侠挖掘殆尽了,这个内地改编经历的无非是港台三十年改编思路而已。从尊重原著到魔改原著,再到最后挖掘边角料翻拍,最新企鹅的《金庸武侠世界》就明显是这个思路。

上海向右,香港一路向西?华语流行文化又“变天了”

大家感觉是不是上面两件事有点不搭嘎,还真不是。上海的民国系作品还是在的,但现在热度确实开始降低了,原因就是说的现在中国年轻观众“那个意识”,什么意识呢?

民国的繁华是难以形容的繁花,它其实是有点别扭的,一开始新时代上海流行文化的构建比较低的,这点和广东一样。大概就是直到现在广东也极少以广州,深圳为背景拍《大江大河》那类影视剧。

2000年左右上海早期城市化形象,这点也逊色北京一些。

因为广东隔壁有个香港,曾经文娱代表亚洲顶级,世界一流,才富裕起来文化习俗又近似的广东没走出其它路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上海主流包括文化人很长时间在怀念民国那份意识居多。新时代流行文化构建属于经济层面的背景板。

大概就是《三十而已》那种都市时尚剧的情况,这几年同类作品越来越多。

2010年之前是没有这么多以上海为背景的作品。这几年内地以长三角为背景的影视剧正在发力。只是深层次构建的问题在于,旧的民国奢华虽然是近代化的代表,但当时的背景过于的复杂,同时上面某种程度是取缔扫灭了这种“离奇的奢华”(即使这份奢华确实影响大)。

78年改开市场经济卷土重来后,那个时代路线之争,政治动荡,阶级变迁,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化,包括后面晚一代的文化人,他们思想观念上恰恰意识不到“离奇的奢华”,相反内心深处非常追捧民国那份“奢华”(也有可能意识得到但是有意的)。

倒不能说他们走偏了,我向来是支持多元文化表达的那类人,你要真写出世界级别作品不用说了。问题在于中国虽然网上吵得凶,但还是以上面为基本思想指导的国家,广大观众和人民并不认可这种表达。

目前情况就是上海为背景的都市影视作品,并没有寻求到新时代的表达。

《繁花》的成功和争议其实还有点特殊,就是它拍得像民国上海,但其实又是改开时期的奢华。算是一次成功且有讨论的尝试,至少从除了几个标志性建筑,没有任何深层次表达的上海时尚影视剧要强得多。

香港就更不用提了,在传统作者全面丧失的情况下,新作者目前来看是跟不上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的创作的(不反着来就不错了)。问题在于,2010年后香港城市化在中华的定位,似乎也变得很尴尬。

广东是定位清楚但流行文化创作不行,香港就是定位都模糊了。仍然是中华城市化代表但不比北京上海有优势(你看没有多少香港都市剧爆红了吧),传统已衰,香港本土坚持只剩警匪片,每次有电影上映吐槽就够了,那么其它的呢?

最那啥的不止现在,还有未来,李仁港那一代是6070后,而港台8090那一代去传统化,中华城市化离心离德成这样,那是真的奔着一路向西呢。

(我曾去听过2010年后香港乐队的歌曲,结果就是写粤语歌的没有突破,老一套,而写其它音乐的倒有水准,结果名字是英文,唱的是英文,写的是英文,已经没有华语音乐的样子了)。

1 阅读:65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