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感文化小陈
1988年,在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获奖者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一部《论语》,蕴藏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该书是孔子和他的徒弟所写的著作。
两千年来,影响深远,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孔子的《论语》中的这四句话,揭秘了强者无敌的奥秘。
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孔子认为,这就好比人的意志力,在经受任何艰难困苦时,仍然不改本色,而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强的意志。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的子路,与穿着狐貉皮袍的贵族并列站在一起,而不自惭形秽,丝毫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那份从容与自信,不卑不亢,宛若天成,大概只有子路才有吧,并用《诗经》的句子“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来称赞他。
子路听到后,满心欢喜,并反复背诵这句诗。
孔子看见他这样又损他:我只不过称赞你一下,你就得意洋洋,须知学问无止境。
紧接着,孔子来了一个结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严寒,百木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保持碧绿。
孔子一方面用这句话强调子路过去尽管贫穷,面对富贵,能够不亢不卑,不自愧不如人,有真正学问的气度。另一方面,子路最终能够达到何种境界,还得有待时间和环境来考验。
只有坚持到最后的强者,才是真正经得住考验的人。
二、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子路问孔子,什么人可以称为“完人”、德才兼备之人?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具备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无欲无求、恬淡,庄子之英勇,冉求之才艺,并且在具有这诸多优秀的品质基础上,还能进退有度,以礼乐来规范和自律的话,那他可以称为是个德才兼备的完人了!
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guo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
长久处在显赫的位置上,不忘初心,才是大人物。
三、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吕氏春秋》记载:周文王早年是纣王的手下,曾叹气的指出纣王的恶行,不料,这句话被小人听见了,直接告诉了纣王。
纣王雷霆大发,决定要处死周文王。
周文王(我们所熟知的《封神演义》的西伯侯)却对纣王说:“父亲没有做好,儿子还是要孝顺他;君王有过错,臣子还是要忠心。”
此言一出,既显示了他的忠孝之德,又巧妙地平息了纣王的怒火,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生存与蓄势之机。
岁月流转,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承继父志,蓄势已久,终以雷霆万钧之势,推翻了纣王的暴政,成就了周朝之基业。
忍字头上一把刀,所以忍是件很扎心的事。
但唯有懂得适时低头,忍辱负重,方能蓄积力量,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记住,真正的强者,不在于一时的张扬与对抗,而在于能够忍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应该谨慎郑重,做事应该勤奋敏捷。
汉中之战时,曹操进退两难,厨师端来一碗鸡汤。
恰巧夏侯惇进来请示行军口号,曹操便半真半假地说道:“鸡肋,鸡肋。”
口号传出去,旁人以为是普通军令,只有杨修开始收拾行李。
众人不解,杨修解释道:“如今对战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恐有退兵之意。”
于是,众人纷纷收拾行囊,军心动摇涣散。曹操以“蛊惑”为由,杀了杨修。
言多必失,无论你多么聪明伶俐。
在日常生活与职场中,许多不必要的纷争与冲突往往源自于言语的不当。
特别是那些习惯于在言辞间争强好胜、炫耀威风的人,更容易无意中招惹是非。
因此,无论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话时都要拿捏好分寸,避免言辞过于尖锐或绝对。
话不说尽,事不点破,留下三分余地。这样,既能给他人留颜面,也给自己留后路。
读懂《论语》这经典的四句话,修炼成更强大的自己。
又懒又贪心的搅屎棍孔子用了一大堆的PUA教条当成伪哲学 用温水煮蛙的方式设法伪证做听话的奴隶的好处,所有的加起来都没办法培养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有阉割了人性的太监才会把这个当成经书。儒起源于祭祀。孔子为了复古周礼,也就是奴隶社会,玩两性年龄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创建了个儒家,后面的人美化神话迷信化成了儒教。这种礼节也是伪礼仪,根本就不是礼貌的礼,玩的都是权压,根本就不尊重人,尤其不尊女人。
驴唇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