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我推开窗扉,任漫天飞舞的雪花亲吻脸颊。
落雪似要铺满千山万水,满世界洁白柔和。
我轻拉上窗,屋内温暖如春。
壁炉里柴火劈啪作响,壶中滚水咕嘟咕嘟直冒热气。
为自己斟上一盏香甜的红茶,端到桌前翻阅着厚重的诗集。
袅袅茶香四溢。
我一页页翻阅,时而微笑,时而沉思。
任文字在指尖流淌,在心田开出一朵朵芬芳的花。
外是大雪皑皑,里有温暖足矣,我享受这份难得的安适与惬意。
墨香扑鼻,笔尖在信纸上优雅滑落。
我不禁想,人生真谛不过如此——任一隅温暖足以抵御世间所有风霜暴雪,足以熨帖人间所有的创伤与折磨。
慕然,翻到宋人姜夔的一首小诗,寥寥数语。
字字珠玑,洋溢秋意。
湖上寓居杂咏
宋·姜夔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姜夔,字尧章,南宋诗人。
他一生坎坷,几次科举均以失败告终,不得已以文词谋生。
其人生轨迹,可谓是文人最典型的浮沉悲歌。
然而,姜夔的诗词,却因这番身世显得分外凄美凌厉。
他笔下的景致简单,却隐含他对官场颓唐的讽刺,对故土深沉的情怀。
这首《湖上寓居杂咏》写于姜夔定居西湖之时。
便是他藏剑湖山,抒发失意与乡愁的佳构。
宛若湖上飘摇的孤舟,难寻根基,唯有任笔墨抚平他红尘里的不得意与颓丧。
荷叶披披一浦凉诗人简笔,画出荷叶凌乱地铺陈水面,整个池塘便显出片片萧索。
这秋日残荷,无力挺立的困顿模样,正映衬主人公落魄的心境。
“披披”二字,传神写出荷叶残败的狼藉。
“一浦凉”交织着荷叶凄美,将这秋色池塘的萧瑟冷淡渲染得淋漓尽致。
前一抹残破映衬出后一方凄清,荷与水浦相得益彰、烘托统一,成就了这秋寒中空灵独特的美感。
“凉”字丝丝入骨,不仅在视觉上哀婉动人,更在情感上唤起人的关怀与惋惜。
这似乎不仅是秋风的寒凉、荷叶的凄凉。
更有主人公离乡背井、漂泊失所的凄凉。
青芦奕奕夜吟商诗人拟人化黑夜中的芦苇,让它代替自己吟唱着忧郁的乐曲。
“奕奕”,写出芦苇洁白葳蕤的婀娜身姿,却饱含忧思。
这本不会怅惘的枯草,因承载主人公的情绪而呈现哀切的神态。
“夜吟商”二字,点明这份哀婉由衷。
商音优婉凄怆,历来是词人抒发离愁的首选。
此处诗人让芦苇化为自己的音容,以商调吟颂,倾吐他离乡背井的落寞与惆怅。
表面看似写景,实则自寄。
笔下芦草唱出主人公的哀伤,烘托湖光山色间弥漫的凄清之气。
这种借景抒情、以物喻志的手法。
历来是诗人的常用技巧,世代相承、并用。
它使景色不只是景色,而更富有情感色彩;使自然不只是自然,而更像人的心境写照。
自然界的云烟雨露,都变成诗人蕴藉内心情感的载体、渲染的对象。
借此手法,景与情融为一体,精神世界丰富了物质世界,将诗意推向高度升华。
姜夔以这汪秋水池塘,为情感抒发的渲染对象,使读者如坠其境,感受这清寂苍凉中弥漫的离愁惆怅。
这便是他藉景抒情、借物言志的最高境界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生活在外游子听到秋声,定是牵念家乡的思绪 。
为何姜夔笔下物我两忧,正是他离乡背井的背景给出了答案。
他在江湖漂泊多年,自是最知飘摇滋味的写照。
这日湖上秋意渐浓,他聆听枯荷啼鸿,在静谧中牵起他流离失所的惆怅——故乡之景深深牵挂,家国梦难复得。
人生多艰,谁无离愁?
姜夔立足湖上,放眼远方,却不见故土。
这景色渲染出他未达官途的遗憾,看破红尘无奈。
所幸,才高气强的他,还有墨客这一片忘忧乡,吟风弄月自是这漂泊人生中最大的安慰。
一个“平生”字,道出他漂泊在外的悠长岁月,经历生活的物欲横流、温馨无在。
最是这江湖无常,脱离故土遭受苦难。
面对西湖秋景凄凉,他想起的不啻“平生”里飘摇的辛酸。
残荷凄凉映衬他内心的落寞,以景抒情这手法,表明西湖秋色正是他此刻孤独凄凉的隐喻。
“听得秋声忆故乡”一出,诗人最浓密的乡愁亦跃然纸上。
如是者,清寒雄秋之景中,姜夔的离愁便无所遁形。
这样的抒情,微言大义,传神入微。
读起来句句凄婉动人,道出了主人公经年执迷红尘,却领教万物东流水,唯有故乡难复得。
正如他把自己的哀愁融入湖山秋色,因而给人焦虑不安的渲染力度。
写在文末姜夔这首《湖上寓居杂咏》,可谓精品之作。
他用幽雅字藻勾勒湖光山色,却不止于写景,语润中饱含离愁。
“荷叶披披一浦凉”,简笔画出残荷萧瑟的凄凉。
“青芦奕奕夜吟商”,拟人手法传神描绘芦苇的忧郁哀婉。
何其巧妙自然的笔法,景与情渗透教人过目难忘。
姜夔因泊湖上,纵览这萧索景致,唤起他对故土家国的深厚情感。
这几句词穷,道尽他漂泊在外的孤独与获故乡无尽的牵念。
悲秋凄意,句句入心扉。
枯叶片片归根忙, 秋风瑟瑟送凄凉, 荷塘凌乱蛙鸣尽, 大雁南飞回故乡。
山花已开人何必,颜色一新几无声。 自在露水也有谋,越过枝头把控晴。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