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瓷器大国,据史料记载论证,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瓷器(原始瓷),也就是说瓷器的出现至少已经有3600多年的历史。随着近年收藏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加入收藏大军。虽说艺术无价,但进入流通领域的瓷器藏品,无论是出土还是传世的物件,终究该有个可以量化的价值对比,以供广大藏友参考。
一、从历史价值评估。按年代区分,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年代可以分为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和衰落期,其实也是对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力的兴衰涨落。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粗略评估,元明清三代(公元1279~1912)>宋朝(公元960~1279)>唐朝、五代(公元618~960)>六朝(公元222-589)>商周原始青瓷(公元前1751~公元前221)>晚清民国(公元1912~1949)。单就收藏价值而言,瓷器并非越老市场价值越高,也要考虑其烧造工艺、艺术价值、存世量等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52a972e03236c941ff5ea0b88a81eb4.jpg)
二、从艺术价值评估。主要包括用途器型、纹饰、烧造工艺。
用途器型:陈设器>文房用具>明器(冥器)>日用陶瓷
这里的价值评估只是横向比较同年代的瓷器而言,众所周知的唐三彩马(准确的讲算是陶器,只是施釉烧制)虽然是唐朝的陪葬之物,但因其烧造工艺精湛且存世量稀少,在2013年苏富比拍卖会一对陶马竟创下2568万人民币的高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220d566afc16fb0c167836c4e8f89c6.jpg)
烧造工艺:彩装饰>单色釉瓷器
这是由于彩装饰瓷器烧造工艺更为复杂,烧成率更低。就比如青花釉里红、斗彩瓷等等制瓷工艺,在今天看来仍可称为功参造化。清代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更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7bfee04b02d25a7db6cf4c6faeb9bc4.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f3bd7c6cc4af04dd42d749412e00af4.jpg)
瓷器纹饰: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吉祥
凡彩装瓷器,在我们第一眼看到时,映入眼中的便是这琳琅满目的纹饰。可以说无论是古陶瓷还是现代的艺术瓷器,画工都是决定瓷器价值的决定因素之一,古陶瓷对于而今藏界而言,艺术品终究是它的第一个身份定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5b48f1af3af4ec0b6fa67e6d8519ee4.jpg)
三、考古、科研价值。
很多有纪年款的瓷器(包括有纪年墓中出土的明器)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这部分价值,对评估古陶瓷综合价值而言,并不算高。
除以上论述,瓷器的存世量、尺寸高矮、完整程度、官窑民窑等等都影响了一件器物的价值。 篇幅所限,本文仅抛砖引玉,只提供一个大概的普遍性评价标准,对于个例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