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不少看似偶然发生的事儿,实际上都蕴含着繁杂的政治思考以及家族兴衰的线索。就拿曹丕娶甄宓这件事来说,它不单单是一个富有传奇意味的婚姻之事,还牵涉到多个家族在东汉末年到三国那个阶段的起起落落。
【甄家的兴衰沉浮】
甄家的兴盛能够回溯到西汉末年王莽把控政权的那个时候。
王莽在凭借外戚的身份揽得大权后,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争取得到天下读书人的拥护,于是极力去拉拢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光。孔光是孔子的第十四世孙,很有才华,品德也不错,深得汉成帝的信赖,差一点就当上丞相了,在那个时候他算得上是儒家的一个典型代表。
王莽特别看重孔光,使劲儿提升孔家的声望,还给了不少实际好处。在王莽的集团里,孔光地位很高,是太师。孔光的女婿甄邯,就因为这层关系,被王莽很快提拔起来,成了王莽的心腹。
甄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哥哥甄丰、侄子甄寻以及族人甄心都带进了王莽政权的高层,这四人被人们称为“四真”。特别是甄邯,在王莽刚篡位的时候,出任新莽政权的大司马,权势极大,那个时候的甄家可以说是全国最顶尖的家族,声名显赫。
然而,只因王莽依据那所谓的“金匮符命”来委任官员,甄家的运势便陡然变差。
甄丰原本盼着能得到更高的官位,结果只当了个和卖饼的人一个级别的更始将军,心里老大不乐意了。他儿子甄寻更是胆大包天,假造符命,想要娶王莽的女儿——汉平帝的皇后(王莽篡位后封为黄皇室主)。这事可把王莽给惹恼了,王莽虽说挺迷信,但他更重视封建礼教,觉得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随后,王莽着手彻底清查,借此对高层实施大整顿,甄丰、甄寻父子遭到杀害,甄邯也不再被王莽信任,自此在史书中没了踪影。
即便这样,甄家在其老家河北无极(就是如今河北石家庄无极县那一块儿)的基础坚实,一直是当地首屈一指的豪门望族。在东汉末年的时候,甄家的甄俨靠着被推举为孝廉,当上了大将军何进的下属官员,在这个过程中跟袁绍相识了。
在袁绍攻略河北的时候,甄家选择支持袁绍。然而,遗憾的是甄俨早早去世了,他的妹妹甄宓,日后成为了曹丕的妻子,当时仅有14岁。
【曹操的政治考量】
东汉末年那时候,时光不断流逝,天下变得乱糟糟的,各个方面的势力都在中原地区争来争去。
袁绍于官渡之战输给曹操,其后病故,袁家的几个兄弟开始互相争斗。曹操借此机会向北进军,打下了袁绍的大本营邺城。
曹操打下邺城后,曹丕最先冲进袁府,看到了袁绍的妻子刘氏和甄宓。
关于这一相遇的情景,史书存在两个说法:其一,曹丕进入府中后,看到一名少妇头发散乱地躲在刘夫人身后哭泣,经询问了解到她是袁熙的妻子,曹丕为她擦拭脸部,因其美貌而被吸引;其二,曹丕进入府时,刘夫人与甄宓一同坐在大堂里,甄宓由于害怕把头趴在刘夫人的膝盖上,在曹丕的命令下抬起头来,曹丕当即就被她的美貌所打动。
不管是哪种讲法,曹操都得考虑怎么处理袁家的女眷。
在曹操看来,甄宓的婚姻情况没啥要紧的,关键在于她的身份背景。甄宓来自河北的名门望族甄家,在河北那地方影响力相当大;而且,她还是袁绍的儿媳妇,这个身份有着特别的政治意味。
曹操一直把儿子们的婚事当作重要的政治手段。在此之前,出于各种各样的政治考量,他给儿子们操办了好多桩婚事。
比如说,在官渡之战前,给曹彰求娶孙策堂哥孙贲家的女儿,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在攻克邺城前,安排曹整和袁谭的女儿订立婚约(不过最终没成)。在这种情况下,让曹丕迎娶甄宓就成了最好的抉择。
这门婚事一方面能够凭借甄宓的家族背景来安抚河北的士族阶层,巩固曹操在河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迎娶袁绍的儿媳妇,能够向袁家的旧部下表明曹操愿意接纳他们的态度,进而对袁家旧部起到安抚作用。
相比而言,曹操在进行政治考量时,甄宓的容貌和婚史并不是那么要紧。
甄宓嫁给了曹丕,那时曹丕十八岁,甄宓二十二岁,这符合古时最佳的婚配年龄。刚开始的时候,他俩的生活挺和谐的,甄宓也很受曹丕的宠爱。然而,这种状况没持续多久,因为一些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俩的感情慢慢就破裂了。
我蒲生长在那池子里,叶子长得多茂密。在旁之人说能行仁义之事,可这其中的情状,还是我自己最为清楚。
众人言语如铄金,致君我遭生别离。想君离我那时候,独留我心常苦悲。
别因对方是豪贤,就抛弃原本心爱之人。别因鱼肉价格低,就舍弃葱和薤。
边地常起悲风,树木长得高高。跟您求得独乐,祝您长寿千秋。
甄宓作了一首诗,想着靠这首诗让曹丕重新疼惜她,哪承想曹丕读完这首诗后,火冒三丈。曹丕在诗里没感受到她的痛苦,也没感受到往日情分,感受到的只是她的埋怨,并且造成她埋怨的人就是曹丕自己。
曹丕娶甄宓这事,其背后是曹操精心谋划的政治安排,同时也是甄家在历史大潮中命运发生转折的重要契机。
从这一事件当中,我们能够瞧见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繁杂的政治状况以及家族的盛衰变化。历史的变幻莫测,往往就是在这些貌似偶然的事件里,呈现出其必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