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瑰宝,应运而生】
在悠悠的华夏大地上,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历程里,出现了众多极为珍贵的宝物,像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金缕玉衣之类的,全是历史的珍贵遗产,散发着岁月的璀璨光芒。
不过呢,有一样宝贝,那可是在众多珍宝里头出类拔萃的,这就是传国玉玺。这传国玉玺啊,在几十位帝王那儿流传过,就好像一个不说话的见证者似的,见证了两千多年里朝代的变换、兴衰的往复,它的价值极高,根本不是金钱能衡量得了的。
它顺应天命而出现,却多次离奇消失,随后又奇妙地再次出现,其背后的故事,蕴含着传奇的韵味以及历史的深沉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入传国玉玺的传奇领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表明皇权乃上天所授,命令打造一枚独属于皇帝的玉玺,称作天子玺。这枚玉玺四寸见方,上方雕琢着五条相互交织、活灵活现的巨龙,仿佛在彰显着皇家的庄重与神妙。
在玺的正面,有着丞相李斯亲手写下的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笔力刚劲有力,蕴含的意义深远。它不单单是对秦朝国家命运的美好期盼,更是象征着皇权正统且合法的至上信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天下之主,被看作是真正顺应天命的人。从那以后,秦朝之后的各个帝王都坚信,这方玉玺有着神秘且强大的力量,只有拥有了它,自己作为帝王的地位才有正统性可言。
于是,皇帝们都将传国玉玺当作稀世珍宝,看作是国家的重要宝物,得到它的人,就被视为是顺应天命;失去它的人,则会被觉得是气数已尽。要是皇帝手里没了这块玉玺,就会被众人讥讽为“白板皇帝”,其统治的信心也会大大减弱。
其二,传国玉玺的制作材料到底是什么呢?北魏的政治家崔浩在《汉纪音义》里清楚地写着:“传国玺是用和氏璧打造的。”但是,宋代的史书《册府元龟》却有不一样的说法,觉得传国玉玺是用蓝田玉做成的。
就和氏璧的形状来说,它中间有孔,形状扁扁的,从制作工艺方面讲,确实不太适合用来打造传国玉玺,这样的话,说传国玉玺是蓝田玉制成的好像更靠谱些。不过,传国玉玺的经历可要比和氏璧曲折得多了。
【朝代更迭,流转不休】
在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带着农民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顺利抵达咸阳坝上。秦王子婴清楚局势无法扭转,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把代表着皇权正统的传国玉玺交给了刘邦,从此,这玉玺便开始了在各个朝代之间起伏不定的流转过程 。
西汉末年的时候,王莽对皇位有想法,想要创立新朝。他明白传国玉玺对于稳固自己统治地位很关键,可当时这玉玺在他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那里。王政君心里向着刘家,死活都不肯把玉玺交出来。
王莽让他的弟弟安阳侯王舜前去施加压力。王政君觉得被自己的侄子给背叛了,又气又恼,没办法只好交出玉玺,还把玉玺使劲往地上摔。这下子,玉玺的一个角摔坏了,后来王莽虽然用黄金进行了修补,可那道破损的地方却成了他命运多舛的一个象征。
王莽建立的新朝没多久就垮台了,传国玉玺在一片混乱里被乱军给抢走了,经过好多波折,最后落到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手里。
在汉献帝那个时候,董卓把朝政搞得一团糟,天下变得乱糟糟的。孙坚带领军队打进了洛阳,他的手下在城南甄宫的一口井里,意外地从一个宫女的尸首上找到了传国玉玺。
孙坚让妻子吴氏保管玉玺。可吴氏却被袁术给抓住了,玉玺也就这样到了袁术那里。袁术死了以后,玉玺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曹操的手上。曹操对当皇帝没什么兴趣,就把玉玺给了儿子曹丕。曹丕这人野心很大,逼着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他,还在玉玺上刻了“大魏受汉传国玺”,以此来勉强证明自己政权是合法的。
司马炎成功夺得皇位并创立晋朝后,传国玉玺就归了晋朝。然而,等到了南北朝时期,五胡搅乱华夏,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传国玉玺在众多小国家之间屡次更换主人,目睹了数不清的权力变换和战争带来的伤痛。
隋朝实现统一后,传国玉玺暂且在隋朝宫廷中安顿下来。可是隋朝垮台后,萧后带着玉玺跑到了漠北的突厥那里,这是传国玉玺首次不见踪影。唐太宗李世民尽管缔造了贞观之治,国家实力强大,但由于没有传国玉玺,老是觉得自己的统治欠缺正统性,只得让人刻制“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来自我安慰一下。幸运的是,没过多久,大将李靖在和突厥的作战中,顺利把传国玉玺夺了回来,让它又回到了中原王朝,继续书写着传奇。
【命运波折,失踪再现】
唐末那会儿,天下又变得乱糟糟的,各路英雄纷纷崛起,互相争斗个不停。过了 16 年,李存勖把后梁给灭了,创立了后唐,那传国玉玺也就成了后唐的东西了。
然而命运的轮子又一次冷酷地转动起来,在后唐清泰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皇帝李从珂面对国家破灭、家族灭亡的艰难处境,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就带着整个家族在玄武楼自己把自己烧死了。这一把大火,不光夺走了李从珂的性命,还使得传国玉玺又一次没了踪影,不知道去哪儿了。
就在大家都觉得它会彻底在历史的洪流里销声匿迹之时,奇迹又一次降临,到了宋朝,它竟又神不知鬼不觉地现身了。
在宋哲宗那个时候,有个叫段义的平常老百姓,在种地的时候,无意间找出了一枚玉玺。这事儿没多久就到处都知道了,段义也很快就被弄到朝廷里去了。朝廷为了搞清楚这枚玉玺是真是假,找来了13个很有学问的人,按照前朝留下来的历史记录,从材料、字的样子、制作工艺等好些个方面,进行了仔细的考查验证。
其中,书法大家蔡京在政治上虽被看作奸臣,然而在文化艺术方面却有着颇高的成就,他的鉴定看法是有一定权威性的。通过多方面的考查验证,最后确定这枚玉玺就是秦始皇制作的传国玉玺。
不过呢,这一结论可不是谁都认同的,好多朝野的有见识的人都对其存有疑虑,觉得这玉玺是假的。后来到了靖康年间,金兵大规模进犯,北宋就此灭亡,那被当作传国玉玺的宝贝被金国给抢走了,打那以后,这宝贝就又没了踪影。
元朝时,忽必烈去世的时候,没想到传国玉玺在大都的集市上出现了,还被人公开叫卖。这事儿很快让丞相伯颜知道了,他马上派人把玉玺给买了下来。可让人遗憾的是,伯颜好像不太在意玉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他把各国历代的玉玺都收集起来后,竟然下令把这些玉玺磨平,接着分给王公大臣当私人印章用。
传国玉玺很有可能在那场浩劫里遭到损毁,这一珍贵宝物,就这样遭遇了灭顶的灾难。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创立明朝,他对元朝的残余力量紧追不舍,据说有个关键原因,就是想要找到传国玉玺,以此来恢复华夏正统的象征意义。
【明清疑云,终成谜影】
在明清两朝的时候,老是有传国玉玺出现的说法。有人给明孝宗献上据称是传国玉玺的东西,不过,明孝宗认真分辨后,觉得这是假的,就没有接受。
皇太极把蒙古林丹汗灭掉后,林丹汗的后人献出了一枚据称是元朝传国玺的东西。皇太极拿到后,高兴得不行,紧接着就称帝了,想用这个来表明自己的正统身份。等到了清末的时候,这枚玉玺放在沈阳故宫里,可谁也没想到,它突然就找不着了。
在1924年11月的时候,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给赶出了宫,听说那时候他带走了一块镶着玉的传国玉玺。冯玉祥部下的将领鹿钟麟等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就去追赶索要,然而最后没能追上溥仪,这块玉玺也就这样彻底没了踪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不见了。
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传国玉玺的遭遇一直充满神秘色彩,它时而消失,时而出现,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印记和文化底蕴。自后唐起,历代帝王所拥有的玉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的那方,已然变成了一个未解开的谜团。
不管咋说,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个重要的象征,它体现出的皇权正统理念,还有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它变成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闪耀的一颗明珠。
尽管它现今已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不见,可我们仍旧坚信,要是它没被完全毁掉,那么在将来的某个时候,时间定会使它再度出现。说不定它正悄然处在某位皇帝的陵寝之内,等着后人来揭开那神秘的遮盖,继续书写它那传奇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