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都清楚,在清朝的官场里,官员的地位高低是依据品级来判定的。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等级分明的官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特殊情况:各省的学政虽说品级不高,但是却能使得总督、巡抚这类的地方大员对他们恭敬有加,就连布政使碰见了也得客气退让。
让人想不明白的是,这些学政大多只是六七品的小官,级别高些的也就四品罢了。按道理讲,这样的官品在那时的官场中着实算不上威风,可就是这样一帮“小官”,却能让那些官位高、权力大的官员们这般害怕。
究竟是啥特殊身份,能让这些级别不算高的学政拥有这般超脱的地位呢?
【一、从督学道到学政:一个特殊官职的诞生】
要讲起学政这一官职的由来,那得回溯到明朝。那时,朝廷设置了一个称作“督学道”的职位,主要负责一个省的学校以及教育方面的管理工作。这督学道其实就是个道员,跟其他的分守道、分巡道差不太多,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地位却并不高。
到了清朝,这官职就变了样儿。顺治那时候,朝廷格外重视江南、浙江以及顺天这三个地儿。为啥重视呢?因为这三个地方是出读书人的大省,科举考试的高手那是接连不断地涌现。朝廷寻思着,这么要紧的地方,得派个有能耐的人去管管。所以就把这三个地方的督学道提升了一个级别,改称“提督学政”。
这一改动可不简单。原本那督学道在地方上就是个打杂跑腿的,见到布政使那得毕恭毕敬地施礼。但这提督学政就不同了,那可是皇帝亲自指派的,碰见布政使,那腰板都挺得直直的。
在雍正年间,皇上认为这种情况不行,有些地方称作督学道,有些地方称作提督学政,显得杂乱无章。随后,皇上颁布一道圣旨,将各个省份的督学道全都改为学政,这使得学政的身份地位一下子得到了提升。
不仅这般,雍正皇帝把“钦差”这一身份赋予了学政们。这可不得了,督抚碰见学政,那也得礼貌相待。要知道,这些学政可是皇上亲自选定的,又有着钦差的身份,谁又敢去招惹呢?
康熙五十一年的时候,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浙江的布政使魏象枢跟学政计六奇闹起了矛盾。那计六奇性子挺倔,直接把状告到了皇上跟前。最后魏象枢被皇帝狠狠训斥了一通,还被降了官。这事儿在官场里一传开,各地的督抚对学政就更加客气些了。
雍正九年的时候,江南学政张逊把当地一个没啥学问的生员给除名了。这生员的爹挺有钱,就去找布政使帮忙说情。可布政使刚想说点啥,就被张逊给怼回去了:“这是学政的分内事,布政使没资格插手。”后来这事儿让皇上知道了,雍正特别高兴,还专门给张逊发了奖。
自此以后,各省学政的官署都拥有了各自的关防,跟总督巡抚的一样。他们向朝廷呈递的奏折,无需通过督抚转送,能够径直送达京城。这样的特权,在清朝的官场中是较为少见的。
一个小小的督学道,居然就这么一转变,成为了连督抚都得卖几分面子的学政。这变化看似奇怪,不过仔细琢磨,其背后确实存在诸多门道。
【二、翰林出身:学政的金字招牌】
要讲学政在地方上为啥这么有能耐,就得讲讲他们的来历。在清朝,能够成为学政的人,差不多都是翰林出身。这翰林可不是普通的官员,得在殿试中获得二甲进士及以上的成绩才有那个资格。
康熙三十年,纪昀这个翰林,日后是四库全书的总编纂。他年轻时曾担任江南学政,去学校考察的时候,当地官员见他到来,全都恭恭敬敬。为啥呢?只因众人都清楚,这位年轻的学政是翰林院的有才之人,以后或许能成为内阁大学士。
雍正皇帝在学政的选拔上要求极为严苛。顺天学政得从翰林院的侍读、侍讲中选拔,江南和浙江的学政须是翰林院的高层官员。而其他省份的学政,不仅要为进士出身,还得拥有翰林院编修或检讨的名号。
乾隆年间发生了一件趣事儿。那时江南学政纪晓岚去到一个县城视察,当地的知县设了一桌酒宴。纪晓岚一坐下,就向知县发问:“你晓得我为啥能当上这学政不?”知县赶忙回应:“大人您是翰林出身,当然能担此职位。”纪晓岚乐着说道:“不单单因为是翰林出身,那还得是皇上亲自点名的呢。”
这话可不是瞎说的。那会儿朝廷选学政,得皇帝亲自把关,从翰林院当中进行挑选。为啥这么看重呢?缘由在于翰林院的人是皇帝的亲近臣子,成天在皇帝跟前给皇帝讲书、作诗,实实在在是“天子门生”啊。
乾隆十五年的时候,翰林刘墉被派往浙江担任学政。在他出发前,乾隆专门把他叫来,告诉他:“你到浙江去,不只是要对学校进行考察,还得帮朕留意一下当地百姓的情况。”这话一传开,当地的那些大小官员,谁还敢对这位学政不重视呢?
那更厉害的是,这些学政任期结束后,多数都能获得晋升。有的能到吏部去做侍郎,有的可以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在乾隆朝的时候,和珅年轻时曾做过直隶学政,之后不断晋升,最终当上了军机大臣。
嘉庆年间,江西学政钱维城在对学校进行考察时,察觉到当地有个生员颇具学识。此生员乃是林则徐,日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抗英名臣。钱维城呈递了一份奏折,着重对林则徐予以表扬。这事儿随后被众人知晓,大家这才明白,原来学政能够替朝廷寻觅人才。
就因为有着这般显赫的家世以及光明的未来,各地的督抚都得对学政礼让几分。谁能晓得当下的这个学政,往后会不会变成自己的直接上级呢?像这样的情况在清朝官场中那是常见得很。督抚们就连打个哈欠都得琢磨琢磨,要是不小心得罪了这位“翰林学政”,那日后可有苦头吃了。
【三、皇帝与学政:独特的君臣关系】
学政这一官职,其最为特别之处在于和皇帝有着特殊的关联。康熙四十二年时,江南学政查祥在呈给皇帝的密折中言明:“皇上遣我至此,不单是考查学问,更是为了探查民情。”
这话确实没错。清朝的学政可不是一般的考官,他们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钦差大臣。每回上任之前,皇帝都会亲自接见,叮嘱一番。雍正九年的时候,皇帝曾跟新任的浙江学政讲:“你去了当地,得多了解民间的艰难情况,把真实情况汇报上来。”
学政们工作的地儿叫“学政衙门”,和普通官员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印信称作“关防”,这只有钦差大臣才能够使用。每回前往各地巡察,当地官员都必须依照接待钦差的标准来款待。
乾隆十八年的时候,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山东的学政到兖州府巡查,那儿的知府没依照规矩出城迎接。这事儿让学政给写进密折里了,最后那个知府就被罢了官。打这起,地方官员见到学政,比对布政使还恭敬呢。
每年,学政都得给皇帝写密折,把各地的状况告知皇帝。这些密折无需经过督抚,能够径直送往京城。在康熙时期,陕西的学政察觉当地官员侵吞赈灾的粮食,马上用密折向皇帝报告。皇帝瞧后十分恼怒,派遣钦差大臣专门去处理这个事情。
特别有趣的是,学政们常常能收到皇帝的亲笔书信。雍正七年时,皇帝给江南学政去信讲道:“听闻你在苏州找到了几个不错的人才,得用心培育,日后能为朝廷效力。”这般待遇,就连督抚都不一定能拥有呢。
为啥清朝皇帝特别重视学政呢?那是因为这些学政都是从翰林院选拔出来的,平常在紫禁城里给皇帝讲书、作诗,跟皇帝的关系十分亲密。乾隆就老是讲:“学政是朕的耳目,朕最相信他们说的话。”
存在这般特殊关系,学政们在地方上那可是底气十足。乾隆二十年,浙江学政对杭州学校进行考察,察觉当地有个生员是靠关系混进来的,当即就将这人给撵走了。布政使想要替这人说情,学政径直表示:“这事儿唯有皇上能够定夺。”布政使听完这话,从此不敢再管这事了。
皇帝成了学政的靠山,那学政在地方上办事,谁还敢不买账呢?就算是总督、巡抚这类大官,见到学政也得恭敬着。为啥呢?因为谁也摸不准这些学政会在密折里咋写,然后传到皇帝那儿去。
【四、朝堂暗流:学政的政治角色】
要讲学政在地方的地位,那就得讲讲他们那些少有人知的政治任务。乾隆十五年的时候,湖广学政张廷玉在巡查一所学堂的时候,没承想发现当地知府跟商人勾结,暗地里做盐铁买卖。这事儿要是搁别的官员身上,大多会装没看见,可张廷玉呢,直接就写了密折往上呈报。
皇帝瞧了密折,那是怒火中烧,当下就指派钦差大臣赶赴湖广去处理这事。经此一事,地方上的官员们总算明白过来:敢情这学政不单管教育那档子事儿,更是皇帝安插在地方的“眼线”呢。
乾隆二十三年有件事儿挺有趣。那时江南的学政在给皇上的密折里讲,苏州知府对民间的困苦不管不顾,还跟当地富商结交。这事儿让督抚知道后,可把他们给惊着了。一个小小的知府都被学政盯得这么严,他们这些当大官的不得更得多加留神啊?
打那往后,只要地方上有啥重要事儿,督抚都得叫学政来参加会议。看上去是表示敬重,其实是担心学政在密折里讲他们的不是。嘉庆那时候有个好玩的事儿,四川总督开会时专门把学政给请来,还让他坐在首位。边上的布政使瞅着直晃脑袋:“这学政的官级可比我低啊,咋能坐那么高的位置呢?”
虽说这官的品级不算高,但在地方上权力可不小呢。乾隆朝的大学士刘统勋,年轻时曾做过学政,他后来讲过这么一番话:“我当学政那会儿,虽说品级不咋高,可督抚见了我都得客客气气的,就连布政使也不敢对我无礼。为啥呢?只因我手里握着密折权呀!”
这密折权着实厉害得很。一般官员上呈奏折,得通过督抚转达,而学政的奏折能够直接递到皇帝跟前。道光那时候,直隶学政发觉当地官员在赈灾的时候私扣粮食,立马就写了密折呈上去。督抚得知此事后,赶忙派人去给学政赔不是,就怕这事儿闹得不可收拾。
学政们不光会写密折,还时常被皇帝赋予重要任务。咸丰二年的时候,江西学政接到命令,去调查当地盐税的情况。这本来不是学政该干的事儿,但皇帝非得让学政去办。为啥呢?原因就是学政跟地方利益没啥纠葛,皇帝最相信学政说的话。
有时候,学政居然还能够参与到地方的重大决策当中。在同治年间,浙江的学政在某次会议上,径直对布政使的提议表示了反对。按常理讲,一个四品的官员咋敢跟三品的大员唱反调呢?不过学政凭借着密折权,说话就是有底气。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角色,学政们在地方的地位跟着往上升了。就算是总督、巡抚碰见他们,也得礼貌相待。说到底,谁都不清楚,这些“教书先生”的密折里会写啥内容。
【五、争权夺利:学政与地方大员的微妙关系】
在清朝的地方官场中,学政跟督抚的关系那是相当微妙。康熙四十五年有这么个有意思的事儿,江南学政查祥到苏州视察,当地的布政使专门摆了宴席招待。吃饭的时候,布政使发问:“大人您虽是钦差,可教育方面的事和地方政务总归得有个界限吧?”查祥笑着回应:“界限肯定是有的,不过皇上的密旨,布政使大人您恐怕不方便打听。”
这一番问答,揭示出学政和地方大员之间那种难以言明的关系。从表面来讲,学政只是负责考核学生、监督学校,然而事实上,他们的权力可不单单就这些。嘉庆二年,浙江学政在巡查杭州府学的时候,察觉到当地的生员在谈论朝政。按理来说,这应当是知府负责管理的事儿,可学政却直接把几个带头的生员给处置了。
知府得知此事后,赶忙去见学政,称这属于地方政务,应由地方官员来处置。哪承想学政当即言道:“生员不专心读书,反倒在此议论朝政,这不正是学政该管的事儿吗?”此言一出,知府便不敢再多言了。
乾隆年间,江西学政挺有趣儿。有一回,他察觉当地一个秀才家中藏着些“不能看的书”,赶忙上报给巡抚。巡抚认为这属于治安方面的问题,想要自行处置。然而学政却讲:“读书人的事儿,该由学政来处理。”就这样,这案子被学政揽过去了。
道光初年,湖广总督打算在一所书院开设新的课程,按理说这教育方面的事,应当是学政来负责的。然而总督自认为权势大,就直接下达了指令。学政对此很不高兴,便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称这事没向学政请示,存在超越职权的问题。最后皇帝下了一道圣旨,把总督狠狠地批评了一番。
特别有意思的是地方大员对学政的叫法。学政的级别通常不高,然而督抚见到他们,常常称呼一声“大人”。布政使和按察使还得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大人”。这种待遇,在清朝官场中可不常见。
同治年间,四川学政在给友人的信里讲道:“我虽是个六品官,但督抚大人见到我,也得礼貌相待。有时商量公事,他们还得邀我坐上座呢。”这话看似说得随意,但其背后蕴含的意思可不简单。
在咸丰年间,直隶学政于某次会议上,当面否定了布政使的看法。按常理讲,这着实没给布政使留面子。然而,布政使不仅没发火,反倒当即表示学政讲得在理。为啥呢?原因就是众人都清楚,学政的话是会传到皇帝那儿去的。
在清朝官场中,这类事儿常见得很。督抚们对学政客客气气,并非由于学政官职大,而是学政背后有皇上给撑着腰呢。就连地方上的重要决策,督抚们常常也得请教一下学政的看法。看上去像是尊重,其实是怕学政在密折里讲他们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