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地铁七号线的27个站名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徐利明先生题写,其行楷书法以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为南京地铁注入独特的文化气息与艺术灵魂。

题地铁站名书法是地域文化的视觉享受
徐利明将南京六朝文脉融入笔墨:"草场门"的朴拙线条呼应明代城墙的沧桑,"晓庄"二字取法《石门颂》的苍劲,暗合陶行知教育精神;"永初路"的典雅结体则映射南朝"永初"年号的历史厚重。每个站名成为解读城市记忆的密码。


题地铁站名书法是对传统书法的当代转化
在公共空间应用中,徐利明突破传统书法展示模式:"梦都大街"通过放大字距增强可读性,"五塘广场"以块面化处理适应现代视觉需求。其作品既保持毛笔书写的温度,又符合地铁导视系统的功能性,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平衡。

题地铁站名书法是情感共鸣的符号构建
"西善桥"的峻峭笔势隐喻秦淮河支流的蜿蜒,"古平岗"的平正结构暗含地理特征。这种"以形写意"的手法,使站名超越文字符号,成为唤醒市民集体记忆的情感触点。


网友朋友们,可以从题地铁站名书法中感受徐利明行楷书法的笔墨特点
融合碑帖的双重气质。徐利明的行楷以魏晋楷法为根基,融入了北碑的雄浑与南帖的灵动。如"钟阜路"三字,横画方切入笔,竖画遒劲如锥,展现出碑学的金石质感;而"莫愁湖"的转折处则圆润流畅,行笔节奏明快,兼具帖学的温润雅致。这种"碑骨帖韵"的融合,既保留了楷书的法度,又赋予行书的动态美感。


结构布局的虚实相生。在空间处理上,徐利明深谙"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理。"清凉山"三字,"清"字三点水如珠玉散落,"山"字则以稳重的三角结构压轴,形成轻重对比;"仙新路"的"仙"字左收右放,通过部首错位营造视觉张力。这种收放自如的章法,使站名牌在有限空间内呈现无限意趣。


线条质感的韵律表达。其用笔讲究"疾涩相济",如"幕府西路"四字,长横如千里阵云,捺脚似刀劈斧斫,枯润交替的飞白效果彰显书写时的情感流动。"南湖"二字则以圆转笔法勾勒水波意象,墨色浓淡变化间暗合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


徐利明(1954- )为当代书坛代表人物,师从启功、沙孟海等大家,现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作为"新文人书法"倡导者,徐利明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理念,此次地铁题字正是其艺术观的生动实践——以传统笔墨书写现代城市,让书法走出展厅,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南京地铁七号线站名书法,是徐利明艺术智慧与城市文化需求的完美契合。其行楷作品既延续了千年书脉,又以当代审美重构公共空间的人文景观,使匆匆过往的乘客在方寸之间感受书法之美、触摸城市之魂。这种艺术介入城市建设的模式,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创新样本。




文丨欧阳兆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