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战国时期改革家,发明连坐法搞全民监控,严刑峻法被骂暴政

历史那堆事儿 2025-04-25 16:58:22

嘿,今天咱来唠唠商鞅这位历史上超厉害的人物。商鞅大概出生在公元前390年,去世于公元前338年。他本来姓公孙,后来因为在秦国当官干得太出色,被封到商地,所以大家都叫他商鞅,也有人叫他公孙鞅或者卫鞅。公元前361年,商鞅离开了魏国,跑到秦国去闯荡。到了公元前359年,他搞出了一场“变法”,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有成效的第一次政策“大改革”呢。可惜啊,最后因为得罪了权贵,被残忍地车裂而死。

要说起商鞅的祖上,能一直追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周武王把康叔分封到朝歌那块地,建立了卫国。在春秋的时候,卫国还有点实力,可后来大国之间争来斗去,卫国就越来越弱了。到了战国,都成了魏国的附属国。公孙鞅就出生在这么一个走下坡路的王族家庭里。他不是嫡长子,只能以公子的身份,在魏人和卫人的夹缝里过日子。国家越来越不行,家里也跟着没落,这让公孙鞅从小就立下大志向,拼命读书。

公元前361年,公孙鞅在魏国等了老久,也没得到提拔,一咬牙,就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乡。他带着自己常常研读的《法经》,朝着秦国就去了。那时候的秦国,献公刚去世,新即位的孝公正年轻气盛呢。孝公瞧着那些重臣权贵,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啥正事也不干。他父亲之前也试着搞了些变革,有点效果,可没能彻底改变秦国又穷又弱的状况。再看看魏、赵、楚这些国家,都对秦国虎视眈眈的。孝公就想,自己的先祖以前不也创下过超牛的霸业嘛,为啥现在的秦国就不能恢复到穆公那时候,称霸西戎、号令诸侯的气势呢?这位新国君觉得,再也不能这么干看着了。他明白,人才才是让国家强大的关键。所以,孝公就下了一道求贤令,到处招揽天下的有才之人。公孙鞅就是在这么个情况下,来到了秦国。

公孙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见到了孝公。孝公接见他,就想听他讲讲治国的好办法。经过几次见面、交谈,孝公觉得公孙鞅这人靠谱,决定启用他,把振兴秦国、富国强兵的重担交给了他。公孙鞅分析了秦国的情况后,打算用法家的那一套来整治秦国的朝纲,让法纪严明起来,改变秦国现在又穷又弱的模样。要做到这些,首先就得改掉秦国那些老掉牙的法令制度和旧习俗。他把这个想法跟孝公一说,嘿,正好和孝公想到一块儿去了。

贵族甘龙可不乐意了,跑去找孝公说:“我觉得这么干不行。圣人不用改变老百姓的风俗习惯,就能教化他们;聪明人不改变原来的法规,就能把国家治理好。按照老习俗去教化百姓,不用费啥心思就能成功;按照原来的法规治理国家,官吏们干起来顺手,老百姓也能安稳过日子。”公孙鞅一听,马上反驳道:“甘龙大人这话,太俗套了。只有那些普通人才会被旧习俗困住,只有那些死板的书呆子才会死死守着老教条。这两种人,让他们去当个守法的官还行,可没法跟他们讨论在现有法规之外的事儿。你看,三代的礼法不一样,可都称王了;五霸的令规也不同,也都称霸了。有本事的人会根据时代变化改变礼法,没出息的人才会守着老礼不放!”

公孙鞅把甘龙说得没话了,可另一个贵族杜挚又来捣乱。他在孝公面前说:“要是没有百倍的好处,就别改旧法度;要是没有十倍的功效,就别改造旧器具。照着老规矩来,准没错;遵循旧礼,也不会有偏差。”公孙鞅听了,就跟孝公道:“治理天下不能死守一种办法,想让国家得利不能只学古代那一套。你看商汤和周武,没被旧礼束缚,国家就兴旺起来了;夏桀和殷纣,没改变礼法,最后国破人亡。所以啊,反对旧制的人不该被指责,遵循旧制的人也不一定就值得夸奖!”

公孙鞅引经据典,说得那些旧贵族都闭上了嘴,也把孝公的心给打动了。孝公变法的决心越来越坚定,终于在公元前359年,让公孙鞅制定变法律令,还向全国颁布了第一道新法——《垦草令》,一场大规模的变法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垦草令》是颁布了,可还有个大问题没解决,那就是怎么让全国老百姓相信这些新法。有一天,秦国雍都城市场的南门口,围了一大群人。人群里立着一根三丈多长(差不多现在二丈多)的木头,一个军士扯着嗓子喊:“谁要是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赏他10金(金是计量单位,1金差不多相当于24两)。”这话一落,周围围观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相信。就这么简单的事儿,居然给这么多赏钱,是不是有啥陷阱啊?以前官府答应老百姓的事儿,可经常不当回事儿。等了好半天,都没人出来扛这根“金贵”的木头。军士一看,马上又喊:“要是有人把它扛到北门,赏50金。”这下,围观的人更惊讶了,大家都小声议论,心里还是犯嘀咕。这时候,一个愣头小伙子从人群里冲出来,啥也没说,一口气就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等着领赏。军士马上拿出50金给了他。在众人又羡慕又惊讶的目光里,小伙子美滋滋地走了。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没几天,秦国的老百姓都相信官府说话算数,说到做到。

嘿,这其实是公孙鞅想出来的主意。他心里清楚,要变法,就得先让老百姓信任官府,得做到上面的意思能传下去,命令能执行下去。看到目的达到了,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就在秦国轰轰烈烈地搞起变法了。

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法措施,可太有效了。秦国的生产力蹭蹭往上涨,旧贵族的势力被狠狠打击,中央集权也加强了。新法实行了快20年,秦国那是大变样,“老百姓都高兴坏了,路上掉东西都没人捡,山里也没盗贼,家家户户都能吃饱穿暖。老百姓在打仗的时候特别勇敢,可在私下里不敢随便斗殴,各个地方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内安定得很,一片祥和的景象。秦国的实力蹭蹭往上涨,在诸侯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公元前343年,周天子给孝公送来了祭祀用的胙肉,诸侯们也都跑来祝贺。孝公恢复穆公霸业的梦想,眼看就要实现了。

为了奖励公孙鞅,孝公就封给他15个邑的地盘,包括商(现在陕西商县东南)、于(现在河南内乡县东)等地。从这以后,公孙鞅就被人叫做“商君”,后来大家也就叫他商鞅了。

几年后,秦孝公突然生病,很快就去世了,太子驷继位,就是秦惠王。惠王从小是公子虔、公孙贾这些人教的,他一上台,商鞅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果不其然,惠王刚即位不久,公子虔他们就跑去控告商鞅谋反,还在惠王面前煽风点火:“现在国内不管男女老少,只知道商君的法,都不知道大王您的法。商君才像人主,大王您倒像臣子了。大王您难道忘了当年商鞅怎么处罚您的吗?”惠王本来就跟商鞅有矛盾,被公子虔他们这么一挑唆,一下子就火了,马上发了一道诏书,说商鞅谋反,还派士兵到处去抓他,悬赏捉拿。

商鞅听到消息,赶紧逃到边关。有一天,他想在一家客店住下,可身上啥能证明身份的东西都没有。店主不知道他就是商君,就跟他说:“按照商君的法,客人没证件,我们是要受连坐的,您还是去别的地方吧!”商鞅听了,仰着头,长叹一口气。他逃到魏国边境,想在那儿留下,魏王一听是那个用计打败公子卬的公孙鞅,根本就不乐意收留他。没办法,商鞅只能再想别的办法。魏国人知道后,觉得他是秦国要抓的罪犯,要是不把他送回去,肯定惹麻烦,就派人把他送回秦国。商鞅一回到秦国,就感觉自己走投无路了。回到秦国后,他逃回自己的封地,召集封邑里的士兵,往北去攻打郑(现在陕西华县),打算拼个鱼死网破。惠王马上派兵来打,商鞅人少,根本打不过,兵败逃到彤地(现在华县西南),被秦军抓住了。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在彤地,一群秦军士兵围出一块地方,当成刑场。秦惠王下令:车裂商鞅。只听一声令下,五辆马车拉着犯人的头和四肢,朝五个不同方向使劲拉。眨眼间,犯人的身体就被撕成了五块。为秦国变法图强立下大功的商鞅,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商鞅虽然死了,可他创立的新法没被废除,早就扎根在秦国了。他的变法,改变了秦国的社会风俗,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让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国一下子就强大起来,为后来秦国在中原称雄、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商鞅的变法思想和措施,被后人整理成了《商君书》,对后世影响可大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