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穿沙漠越高山,独行五万里,如何完成"教科书级"逆袭?

历史那堆事儿 2025-04-22 14:59:19

嘿,各位朋友!今天咱要讲一个超厉害的人物,他就是玄奘,那个西天取经的传奇高僧,也是一位超级牛的佛经翻译家。玄奘出生于602年,俗姓陈,名袆,老家在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市南境那一块儿。他可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呢。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里面的唐僧原型就是他,在汉传佛教史上,他还是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地位相当高!

玄奘生活在隋唐时代。他父亲叫陈惠,是个特别爱钻研学问的人,一辈子都不想做官,在当时那可是备受人们敬仰。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这玄奘啊,从小就聪明得不像话,悟性超高,深得父亲宠爱。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攻读古代经典了,小小年纪就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

咱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那叫一个盛行,出家当和尚的人多得很。玄奘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了。那时候洛阳有四个道场,里面有好多佛学名家。二哥对玄奘的学业特别上心,经常约他到道场去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打算度27个和尚,专门举行了一场公开考试。那时候玄奘才十多岁,而且读经时间也不长,一开始没被录取。他心里那个失落啊,就在公门旁边惆怅地徘徊着。巧了,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了,就问他为啥想出家。玄奘一脸坚定地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就是他要继承释迦牟尼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郑善果一听,好家伙,这孩子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宏大的志向,又惊又佩,当场就破例把他录取了。郑善果还跟同僚说:“我这次录取这孩子当和尚,是因为诵经容易学成,可这孩子的风骨太难得了。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肯定能成为佛门的伟大人才。”就这样,玄奘顺利在净土寺出家啦。

在净土寺,玄奘跟着严法师学习《摄大乘唯识论》,这可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玄奘对这学问兴趣浓厚得很,他脑子转得快,一听就懂,看一遍就能全记住,把大家惊得不行。于是大家都请他复述所学内容。虽说他还是个小孩子,可已经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四年后,玄奘和哥哥离开洛阳,跑到四川去了。玄奘这人求知欲特别强,在四川,他已经精通了当地能学到的佛教经典,可这根本满足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于是他又想着东归,去寻访更厉害的高人。没想到哥哥坚决不同意,死活不让他走。没办法,玄奘只好偷偷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的时候,他在那儿讲学半年;接着往北走到相州(也就是汤阴县),向休法师请教问题,答疑解惑;到了赵州,又跟着深法师学习《成实论》,这可是佛教小乘“经部”的重要典籍;之后进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习《俱舍论》,这是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玄奘学习这些佛教经典,那叫一个厉害,不仅听一遍就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看一眼就能记在心里,还能深入钻研,领会到别人看不到的道理。当时长安有常、辩两位大德,那可是佛学权威,名声都传到海外去了,跟着他们学习的人多得像云彩一样。他们对玄奘也是赞不绝口,夸他是佛门的“千里驹”。

玄奘法师在国内四处向佛学名家学习,已经精通了不少重要经典。但他发现,这些人各有各的宗派,对教义的理解也不一样,再看看那些经典,翻译得也不尽相同。他就意识到,过去的翻译肯定有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他心里明白,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要想解决这些疑问,得到正确的理解,不去印度研究,根本就达不到目的。

这一年秋天,陕甘一带闹霜灾,灾民们四处逃荒。玄奘一看,机会来了,就混在灾民群里,向西出发,决定从现在的甘肃,经过新疆,前往印度求学。他从秦州(也就是天水县)出发,经过兰州,到了中外通商的重要地方凉州(武威县)。在这儿,玄奘受邀讲经,一讲就是一个多月,西域各国的商人来听讲的特别多。这些商人回国后,都对玄奘赞不绝口,所以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事儿,在西域早就传得沸沸扬扬了。

玄奘法师进入北印度后,那是到处观礼圣迹,拼命学习经典。在迦湿弥罗国,他跟着七十多岁的著名法称法师学习《俱会论》《正理论》,这都是小乘的重要著作,还学了《因明》,也就是印度的逻辑学,以及《声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学。迦湿弥罗国一直都有重视学术的传统,有96万字的佛教经典论文刻在赤铜上保存着呢。玄奘为了学习这些经论,在那儿一待就是两年。

中印度可是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佛教学术那叫一个兴盛。玄奘法师在这儿前后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停留的时间也最长。

中印度的恒河两岸,有个摩揭提国,那可是古代佛教的著名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所在。还有弥勒、迦叶波等好多菩萨的遗迹。摩揭提国有个那烂陀寺,这寺可不得了,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寺里有好多精通各种学术的学者,常住的人差不多有一万左右。该寺的主持戒贤法师,都一百多岁了,他的道德学问那是备受众人景仰,大家都不直呼其名,尊称他为“正法藏”。寺里的学者听说玄奘法师为求法而来,特别感动,马上派人把他迎进去,拜见戒贤法师。

那烂陀寺里每天都有一百多场讲座,学习风气特别浓厚。国王为了表示对这寺的敬重,专门拨出一百多座城邑的赋税来供养寺里的人,让大家衣食无忧,能安心学习。玄奘法师先到南部游学了一阵子,然后回到寺里,听戒贤法师讲《瑜伽论》三遍、《正理论》一遍、《显扬》及《对法》(也就是《俱舍论》)各一遍。他还随时提出对其他经典的疑问,请戒贤法师解释。同时,他也学习婆罗门书以及印度各派学说。玄奘在这儿钻研了五年,最后对这些学问都能融会贯通,理解得明明白白。

可玄奘法师并不满足于此,五年之后,他又往南走,继续四处寻访名师。在伊烂等国,他跟着但他揭多和羼底僧诃两位大德学习《毗婆沙》《顺正理》等论,学了一年。在南萨罗国,他跟着一个婆罗门读《集量论》,这可是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代表作,学了一个多月。在驮那羯磔迦国,他又跟着苏部底、苏利耶学习《小乘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游历了南印度好多国家后,玄奘才再次回到那烂陀寺。他拜见戒贤法师后,又听说寺西有个出家大德叫般若跋陀罗,学问特别好,于是又跟着他学习了两个月,把自己的疑惑都问了个遍。之后,他特地跑到杖林山胜军居士那儿,学习《唯识决择论》《成无畏论》《庄严经论》,还请教瑜伽、因明等方面的疑问,这一学又是两年,才再次回到那烂陀寺。

玄奘法师在外游历久了,就想家了,想回国。寺里的各位大德都苦苦挽留,不让他走。后来玄奘向戒贤法师说明了自己回国译经、弘扬佛学的志愿,这才得到戒贤法师的允许。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长安。从他出发到回来,整整十八年啊!他带回来好多宝贝,有如来肉舍利(也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两座,一座高三尺三寸,一座高三寸;檀佛像四座,各高二三寸不等;银佛像一座,高四尺;还有佛教经典,一共520夹657部,用20匹马驮回来的。这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正准备用兵辽东,听说玄奘回来了,特意赶到洛阳和他相见。太宗亲自出来迎接,两人坐下畅谈,太宗对他殷勤慰劳,还一再劝他还俗做官,可玄奘坚决拒绝,一心表示要从事翻译事业。

玄奘法师西行的目的,就是要搞通佛教教义。回来后,他除了奉命口述,让辩机笔录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本书现在可是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最重要的著作,详细叙述了西域和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等。之后,玄奘就抛开所有俗务,一门心思扑在翻译事业上。他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从事翻译工作。唐朝为了支持这件大事,专门让各地举荐精通经典的人,给他当助手。当时被举荐来译经的大德有沙门灵涧、道深、道因等12人;擅长文辞的大德有沙门道宣、慧立等9人;擅长字学的大德有沙门玄应;精通梵语梵文的大德有沙门玄谟。此外,还有负责抄写事务的,前前后后一共有50多人。后来唐太宗又派于志宁、许敬宗、薛元超等人来润色译文,范义硕、郭瑜、高若思等人帮忙翻译,由玄奘法师主持这个规模宏大的翻译机构。

玄奘法师前前后后花了19年时间(645-664),一心扑在翻译工作上,直到去世前不久才停下。他一共译出菩萨藏经及《瑜伽师地论》等经典75部,总共1330卷。

玄奘法师精通梵文和中文,在翻译事业上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在他之前,中国翻译佛经,一开始是“口授”,后来是“笔授”,还不附原文,就算有人懂原文,翻译得也不成熟。从玄奘法师翻译佛经开始,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才算是真正起步。

玄奘法师翻译的时候,态度极其严谨。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梵文有20万颂,文字特别冗长,同事们都多次请求删略一些。玄奘本来也有点心动,可后来一想,像鸠摩罗什法师那样除繁去重,总感觉不太妥当,最后还是一字不落地把它译出来了。当时正流行晦涩难懂的骈文体,玄奘法师却果断采用了朴素的通俗文体。所以,他的翻译不仅准确传达了佛教的内容,还对唐代文体的改革产生了影响。

据说玄奘法师不仅把佛经译成中文,还把中国老子的著作部分译成了梵文。所以啊,玄奘法师可不只是古代中国最优秀的翻译家,还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介绍到外国去的文学家呢。

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在长安的西明寺圆寂,享年69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因为太过劳累,身体已经十分衰弱,但他还是不肯休息,依然努力译经,最后积劳成疾。

玄奘法师的一生,恭谨好学,一门心思扑在学术上,不骄傲也不谄媚,行为举止都恰到好处,深受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崇敬。

玄奘不仅在我国佛教学界有着崇高的声望,还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翻译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勇于冒险、克服困难,在沟通中印文化方面贡献最大的人之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