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师从儒家却成法家巨头,职场黑化指南,如何颠覆传统思想?

历史那堆事儿 2025-04-22 14:25:22

嘿,各位历史迷们!今天咱要聊一位超牛的古代思想家,他就是韩非子,堪称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80年到前233年,是战国末期韩国人,老家就在现在的河南新郑。他还是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呢,不过这身份可没让他走上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反而促使他在思想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最终成为法家的创立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史记》里记载,韩非对“刑名法术之学”那是相当精通。他和秦国丞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这人有个小遗憾,就是口吃,不太擅长说话,一开口就结结巴巴的。但他的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棒,才华横溢,连李斯看了都自叹不如。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都收集在《韩非子》这本书里。

《韩非子》那可不得了,它是韩非主要著作的大集合,里面有55篇文章,足足10余万字呢。这本书的文章风格特别独特,严峻峭刻,说话做事那叫一个干脆犀利,毫不拖泥带水。而且还保存了超多丰富有趣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里,那可是独树一帜,让人过目难忘。

韩非生活的战国后期,韩国那叫一个惨,积贫积弱,在列强的夹缝中艰难生存。韩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几次给韩王上书,苦口婆心地希望能改变当时治国的一些乱象,像不重视法制,用的人不对,养的人也没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可韩王呢,就跟没听见似的,根本不采纳他的主张。韩非心里那个郁闷啊,他觉得这都是因为那些邪枉之臣容不下他这正直之人,没办法,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想法都写进书里。于是,《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就诞生了,加起来洋洋洒洒10万多字呢。

韩非的这些书,后来流传到了秦国,一下子就被秦王嬴政给看上了。嬴政那叫一个兴奋,觉得这简直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治国宝典啊。为了得到韩非,秦王嬴政甚至使出了狠招,派兵攻打韩国,威胁韩王把韩非送到秦国来为他效力。韩王哪敢得罪秦国啊,只好乖乖把韩非送了过去。

韩非到了秦国,那可是备受重用,风头一时无两。这可把秦国的李斯给嫉妒坏了,心里直冒酸水。李斯和姚贾这俩家伙,就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诬陷他。再加上韩非毕竟是韩国宗室,秦王心里多少有点顾虑,对他不太信任。最后,韩非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他满心的抱负还没施展,就被逼自杀了,年仅47岁。据说,韩非死后,尸体被运回了韩国,葬在了他的故土。

虽说韩非死得挺惨,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和李斯手上得到了实践。韩非的著作很有特点,他吸收了儒、墨、道各家的一些观点,不过核心还是法治思想。他把前期法家的经验好好总结了一番,弄出了一套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也因此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特别下功夫研究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然后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合在了一起。他很推崇商鞅和申不害,不过也指出了他们学说的缺点。他觉得申、商学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把法和术结合起来,而且还不够完善,“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按照自己的理解,详细论述了术和法的内容,还有它们之间的关系。他说,国家要治理好,君主就得善于用权术,同时臣子必须遵守法律。跟申不害比起来,韩非的“术”在“术以知奸”这方面有了新发展。他觉得,国君对臣子可不能太信任,还得“审合刑名”,得看他们做的事和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在法这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以刑止刑”的思想,觉得就得“严刑”“重罚”,这样才能震慑住人。

更厉害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他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在当时可太了不起了,对中国法制思想是个重大贡献。以前贵族们都有特权,犯了错也没人敢管,韩非这么一说,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公平,维护法律的尊严,影响可积极了。韩非还觉得,光有“法”和“术”还不够,必须得有“势”来保证。这“势”,就是权势、政权。他特别赞同慎到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还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观点,意思就是只有掌握了权势,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才能太平,不然就会乱套。

韩非还特别有远见,用进化的历史观点来分析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成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然后告诉大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得跟着变。那些还想用老一套办法治理当世百姓的人,就跟守株待兔的人一样傻。在当时,韩非这种进化的历史观可是很先进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还能用这种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过去、现在和将来。

韩非的思想还特别超前,他把社会现象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了,这在当时可太少见了。他对经济和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还注意到了人口增长和财富多寡之间的关系。他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呢。韩非还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觉得“道”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比天地还早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还有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还讲了它和“道”的关系。他说,“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在韩非看来,“理”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就得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的认识论也继承了先秦哲学里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他提出反对“前识”,也就是反对先验论,主张“因参验而审言辞”。他觉得得通过观察事物来得到认识,不能瞎猜。他还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讲的那个矛与盾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听过,到现在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都还有深刻的启发呢。

韩非还是个坚定的君权至上论者,他大力提倡尊君,主张君主集权、专制。他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意思就是国家的事务虽然分散在各地,但关键得由中央来掌控,圣人掌握着关键,四方的人都会来效力。他认为君权集中的指导思想就该是法家思想,得让法家成为主流。他对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特别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儒家和墨家,那可是一顿猛批。他主张严格管控言论和思想,禁止私人著作流传,也不准私人讲学,只准大家学习国家颁布的法令,只能以官吏为师,也就是所谓“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在他看来,封建统治者不需要诸子百家争来争去,只需要老百姓都变成“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的顺民就行。韩非的这种君主专制和文化专制思想,其实也是战国末年各国走向统一、各国内部趋向君权集中的一种反映。

总的来说,韩非积极倡导的专制主义理论和法治思想,在当时可太重要了,正好适应了中国那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