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鹅混养鸭避害,水域分区管理,生态循环案例,数据差异显著

翠湖养殖 2025-02-19 19:30:06

家养鹅混养鸭避害,水域分区管理,生态循环案例,数据差异显著

在养殖的世界里,有许多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地方,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家养鹅和鸭混养这事儿。大家都知道,鹅和鸭都是很有价值的家禽,但家养的时候也有不少讲究。

先来说说鹅,鹅这动物啊,长得高高大大,浑身毛茸茸的,看着就很精神。在养殖中,鹅有不少优点呢。就拿饲料转化效率来说吧,在一个普通的南方农村养殖户家里,比如我认识的老李,他在自家的鱼塘边养了鹅。老李跟我说,鹅吃草可厉害了,只要有草的地方,就不用担心它的食物问题,这样在饲料成本上就能省不少钱。而且在冬季,鹅的抵抗力还挺强的,像南方湿冷的气候,很多家禽都容易生病,但是鹅能适应得还不错。要是管理得好的话,一只鹅从出壳到出栏,大概6个月到8个月的时间,体重能达到10斤左右,这在市场上有不错的销路。

再说说鸭,鸭和鹅有点相似但又不同。鸭的体型相对鹅小一点,游泳的本事可不小,对水域环境适应得特别快。像北方的养殖户网友小刘在网上分享他家鸭的情况,北方的河沟水比较凉,但是鸭在里面游来游去也不含糊。鸭的繁殖能力也比较可观,一般的鸭舍,空间够大的话,一只母鸭一年能产蛋200 - 300枚左右。在散养的情况下,鸭还能自己去寻找一些小虫子吃,补充营养,这样鸭肉和鸭蛋的品质都不错。

可是呢,要是单纯地把鹅和鸭放在一个水域里养殖,就会出不少问题。就拿水质污染来说吧,在咱们国家的某些地区,比如江苏的一些农村散养区,地形平坦,水域面积比较大但水流相对较缓。有些养殖户把鹅和鸭混养在一起,过了几个月,就发现水变得又脏又臭。这是因为鹅和鸭的粪便排泄量不同,鹅的粪尿量相对较多,鸭的活动方式和觅食习性又和鹅不太一样,混养在一起对水域的生态系统冲击比较大。

还有一个痛点就是疾病传播方面。我有个朋友在湖南他的养殖场里试过混养,刚开始觉得空间够大应该没事儿。结果时间一长,大概是过了1年多,就发现疾病开始在鹅和鸭之间传播起来。鹅的一些疾病可能会传染给鸭,鸭的疾病也会影响鹅的健康。这是因为鹅和鸭虽然都属于禽类,但在免疫系统等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混养时一旦一种家禽生病,另一种家禽就很容易中招。

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候水域分区管理就派上用场了。在一个北方的养殖园区里,有经验的养殖户赵大哥就是这样做的。他根据鹅和鸭的习性特点,把整个养殖水域分成了三个区。靠近岸边的浅水区是鸭的专属活动区域,这个区域的植物大多是芦苇,芦苇这种植物很适合鸭,鸭可以在芦苇丛中穿梭、觅食昆虫。中间稍深一点的水域养鹅,这个区域的水生植物有菖蒲,菖蒲对于净化水质有一定作用,鹅在菖蒲附近活动,既能利用菖蒲周围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的排泄物滋养菖蒲生长。最深处的水域则什么家禽都不放,作为一个缓冲区,让水体自然净化。通过这样的分区管理,经过3个月的时间,整个养殖水域的水质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再说说生态循环这方面。在一个南方的水乡,有一个大型的家养禽类养殖场。那里的鹅和鸭是分开养殖在分区水域里的。鸭在活动的时候翻动水底的淤泥,淤泥里有一些微生物和营养物质被翻起来后,成为了水生植物比如菱角的肥料,菱角生长得更好,鸭又能吃到新鲜的菱角。鹅在它的养殖区活动,鹅的粪便为水域里的水葫芦提供了养分,水葫芦繁殖旺盛,又对水质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而且这个养殖场周边的土壤也很肥沃,是因为鹅和鸭的粪便经过处理后施用到土地里的原因。这样的生态循环让养殖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鹅和鸭的品质也更高了。

咱们再来看看数据差异。还是以我朋友在湖南的养殖场为例,在他未进行分区混养之前,一年的时间,鹅的生长速度比较缓慢,平均每个月的体重增长不到1斤,而且由于疾病等问题,死亡率大概有5%左右。鸭的产蛋量也不稳定,一个月大概产蛋150 - 200枚左右。而当他进行水域分区管理之后,经过一年的数据对比,鹅的体重每个月增长能达到1.2 - 1.3斤,死亡率降低到1%左右。鸭的产蛋量稳定在每月250 - 280枚左右。可以看出,数据差异还是非常显著的。

在北方的养殖环境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户农家小院式的养殖户,他在北方的冬天室外的养殖场景是这样做的。在北方,冬季水源结冰期比较长。他把院子里的一个小池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区域下挖一点,保证冬季有较深不结冰的水层,这部分养鸭,在鸭的养殖区周围种了一些耐寒的水生植物,比如泽泻。泽泻在冬季也能有一定的光合作用,鸭可以以泽泻的嫩叶和根部的一些微生物为食。另一部分水域养鹅,这个区域的周围种了一些耐寒的黑藻。经过两个冬天,也就是24个月的数据统计,采用分区养殖后,鹅和鸭的冻伤率从以前的10%左右降低到几乎为0,整体的生长状况也更好。

在养殖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细节。比如鹅和鸭的觅食时间也有差异。一般来说,鸭比较活跃的时间段是在早上和傍晚,而鹅在中午时分也会比较活跃地觅食。这在进行分区管理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食物的投放时间和数量。

从绿植的选择上看,除了刚才提到的芦苇、菖蒲、菱角、泽泻和黑藻,还有像千屈菜、水蓼和荇菜这几个品种。千屈菜在南方的沼泽地比较常见,它的根系发达,对净化水质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千屈菜的花朵颜色鲜艳,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如果在这种有鹅或者鸭混养的水域周边种植一点千屈菜,不仅能改善水质,还不失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水蓼在北方的一些浅水溪边比较多,它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鹅和鸭偶尔啄食它的叶子也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水蓼生长旺盛,能快速覆盖水面,减少其他杂草的生长。荇菜就更有趣了,它是一种会漂浮在水面上的小绿植,这种植物富含蛋白质,鸭会游上去啄食它的嫩茎和叶片,对于补充鸭的营养有一定的好处。在北方的湖泊里,荇菜生长得也很不错。但是荇菜的种植需要一定的水深,大概在0.3 - 0.5米左右,太深或者太浅都影响它的生长。

再看看不同地域的养殖环境带来的影响。像在长江流域,水域面积广阔,水流相对平缓,适合大规模的家养鹅和鸭分区养殖。当地的养殖户可以充分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种植适合当地水生环境的绿植,营造良好的生态循环。但是在西北干旱地区,养殖场地有限,水资源也比较匮乏。在这种环境下,就只能选择小型的、节水型的养殖模式。例如,在新疆的某个小型养殖场,养殖户利用废弃的灌溉池塘进行鹅和鸭的分区养殖。这个池塘虽然小,但通过合理的水域分区,种植耐旱的水生植物如碱蓬,在有限的水资源里实现了鹅和鸭的科学养殖,而且通过生态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从养殖的经验积累来看,南方和北方的养殖户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南方的养殖户在应对湿热气候对家禽的影响方面有更多的经验。他们会在夏季为鹅和鸭的养殖区域设置遮阳棚,调节水温,防止家禽因为高温生病。北方的养殖户则更注重冬季的保暖措施,除了刚才提到的在池塘下挖保持不结冰水层外,还会给养殖棚做一些加厚保暖的处理,保证鹅和鸭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健康生长。

总之呢,家养鹅混养鸭的时候,通过水域分区管理,能够避免很多问题,并且实现生态循环,带来显著的数据差异。那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要在山区那种地形复杂,有山有水的环境里养鹅和鸭,又该怎么进行水面分区管理和考虑生态循环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