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暂养池增氧,纳米曝气盘,溶氧波动监测,应急方案需备案
大闸蟹是咱们熟悉的一种水产美味。它有着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特点,在市场上价值可不小呢,尤其是在秋季,那新鲜的阳澄湖大闸蟹一上市就备受追捧,身价往往比普通螃蟹高出许多。养殖大闸蟹的人也不少,不管是在长江中下游那些河网密布的地区,还是在南方的很多湖泊周边。
在养殖大闸蟹的时候,暂养池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像我在山东的一个养殖户朋友老王,他是靠着一片靠近黄河湿地的池塘养大闸蟹的。这片湿地地形平坦,水流比较缓慢,土壤肥沃,周边还有一些浅滩。老王在这里挖了大闸蟹的暂养池。
大闸蟹在暂养池里,面临的第一个大痛点就是溶氧问题。你看,这大闸蟹生长速度可不慢,3个月的时间就能从小蟹长得个头不小。在这么短时间内,它们对氧气的需求可不小。要是溶氧不足,大闸蟹就会变得懒洋洋的,生长缓慢,甚至还会生病。
传统的一些供氧方式,比如靠池塘的自然换水增氧,有时候根本就不够。老王的暂养池以前就老是因为溶氧不够出问题。他在网上看到有很多人说纳米曝气盘不错,就像福建的一位网友分享的,他用纳米曝气盘在一个小型的家养螃蟹池里,效果特别好。
纳米曝气盘可神奇了。它能在水里制造出好多微小的气泡,就像无数个小呼吸器一样,让氧气在水中分布得特别均匀。像在南方一些湿热地区的养殖场,水温比较高的时候,大闸蟹耗氧量增大,纳米曝气盘就能持续稳定地供应足够的氧气。而且它能把氧气送到池塘底部这种比较难到达的地方,不像一些普通的增氧设备只能在表面来个“华而不实”的增氧。
有了纳米曝气盘还不够,还得监测溶氧波动情况。就像北方的黑龙江有个养殖户,他曾经只知道使劲供应氧气,也不管溶氧量是不是刚刚好,结果造成了浪费,还浪费了不少电费。要是能精确监测溶氧波动,就像给大闸蟹的生存环境装了一个敏锐的传感器。可以知道什么时候溶氧多了,及时调整曝气,节省成本;要是溶氧少了,马上增氧。
我还知道一个南方的养殖农场,位于广东的一个有着丰富水网的地形里。那里的大闸蟹暂养池,他们采用了不同颜色的水生植物来调节水质辅助增氧。比如说铜钱草,这种绿植在夏天长得特别茂盛,它在水里就像绿色小风扇一样,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还有金鱼藻,别看它其貌不扬的,但是对溶氧调节作用可好了,尤其在水温稍低一点的时候,能释放出不少氧气。再有就是睡莲,睡莲的叶子很大,在阳光充足的中午,产氧能力是很强的。最后还有狐尾藻,狐尾藻在水底扎根很深,它能把水底的淤泥和上层的水分进行交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溶氧。
老王的暂养池一开始就没有这些水生植物的合理搭配,南方的夏天特别湿热,水质很快就变得浑浊,溶氧也跟着下降。后来他参考了这些南方养殖场的做法,种上了铜钱草等几种植物。铜钱草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就长了不少,大闸蟹的活动空间看起来也更宽敞了,溶氧也稳定了不少。金鱼藻呢,在广东的秋冬季节,虽然水温开始降低,但依然持续供氧,大闸蟹没有因为气温下降而出现明显的活力下降。睡莲到了中午阳光好的时候,大闸蟹经常趴在旁边,周围的溶氧充足。狐尾藻也把池塘底部弄得比较干净,大闸蟹的栖息环境干净了很多。
不过呢,就算有了这么多的准备,有时候还是会出突发情况。比如说暴雨天或者连续的阴天,这对溶氧影响可大了。我就听说过一个北方养殖场的案例,在东北的一个养殖场,夏天突然来了一场暴雨。因为之前没有应急预案,池塘里的水质一下子变得很糟糕,溶氧急剧下降,大闸蟹死了不少。所以啊,应急方案是必须要有的,而且要备案。
这应急预案得根据南北地域差异来制定。南方要是遇到暴雨,水位上升得比较快,可能会让水质变得更加肥沃,藻类繁殖迅速。就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些抑制藻类疯长的药剂,并且加大换水的力度,防止水质恶化得太快。像老王在山东的暂养池,他根据附近养殖户的经验,做了这么一套应急预案备案:一旦暴雨来袭,先提高纳米曝气盘的供氧频率,因为暴雨后水里可能会有些有毒物质,高溶氧可以让大闸蟹更健康地应对。然后开启排水口适当排水,把那些因为暴雨冲进池塘的杂物冲走。如果发现大闸蟹开始出现上岸的情况,就增加一些小功率的移动式充氧设备在大闸蟹聚集的上岸处。
北方要是遇到连续的阴天,温度比较低,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弱。这时候就要适当降低水体的肥度,减少对大闸蟹的惊扰。可以减少饲料的投喂量,避免饵料在水中分解消耗过多氧气。我一个网友就说他在河南的养殖池,按照这样的方式,在一次连续阴天的时候,虽然溶氧有所波动,但是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总的来说,大闸蟹暂养池的养殖要想顺利,就得全面考虑各个环节。从纳米曝气盘的正确使用,到溶氧波动的精准监测,再到因地制宜的水生植物搭配,以及根据南北地域差异制定应急方案。但是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些措施实施起来,怎么根据不同的养殖规模进行灵活调整呢?比如一个小型的家养池和一个大型的养殖场,这些方法的实施力度肯定不一样,那到底是按照规模成比例调整,还是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呢?这还得咱们广大养殖户朋友一起探讨探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