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易被混淆的银锭品种—北京松江银①

龚博钱币 2024-09-11 14:10:25

松江银,又称京它(砣),是一种自清初由早期圆型锭发展而来并在清中期基本完成定型的属于北京地区的地形银,曾一度发展成为北京的主要通行银锭并覆盖到周边临近地区以及部分直隶府县,后由于北京珠宝市官炉房地位的确立,在“十足银”开始成为北京银锭的新市场标准和主流后,松江银的影响力随之逐渐下降,光绪后期直至民初随着机制银币的普及而最终完全退出市场流通。

清代北京五两银锭(京砣) 公博评级MS61

由于地处京畿要地,并且流通的时间甚久,松江银在白银货币史中扮演过的历史角色不可忽视。另外,松江银亦曾经是北方圆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为发源自北京的地形银,因其外观酷似苏砣,长期以来在收藏品市场中它的出处极易被混淆与误判,经常会将其铸造地区标注为江苏。由于相关史料的匮乏,学术界及收藏界一直以来基本将其忽略,从而导致年轻一代新人出现了概念模糊,说明松江银到了需要正本清源的时候。

清代江苏五两银锭(苏砣) 公博评级MS62

在清代最终确立的主要地形银当中,除了受明代及以前银铤、银锭器型的长期影响而逐渐演变而成的方槽型与马蹄型银锭以外,圆型锭则是另一大主流器型。自清初开始逐渐演化,直至清中期最终定型。各地的圆锭器型往往具有当地特征,有些则是受地缘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流通区域集中在南方各省,如云贵川及福建、江苏、江西、湖北等地,北方的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奉天等省虽然偶见有圆锭(多十两椭圆型圆碗锭)存世,但出现的地区及用途背景都呈现在少数的个例,且年代均较晚,并不具地方的普遍代表性。唯一独树一帜并传承有序的则非北京的松江银莫属。

清代北京五两银锭(京砣) 公博评级MS60

目前所发现的松江银锭多在四至五两之间(五两足重的并不多见),锭面呈圆形,表面趋于平整(部分实物边缘隆起,中间略微内凹),中心处有乳丁(多数情况下乳钉呈现扁平),底部为半球状,上述表现状况即为典型的北京砣锭(早期银谱资料中多简写为它锭)器型。由于相关文字资料极其匮乏,松江银的名称只是偶尔出现在少数金融史料中,至于外观及铸造工艺特征则从未有过明确的史料记载,至少直至今日尚未发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收藏界对这种银锭的认知多是捕风捉影,这也就导致松江银一直在各类华文银锭著录中的缺席状态。在近代的相关研究中,最早提到松江银器型的是日本学者宫下忠雄。在他1952年出版的著作《中国幣制の特殊研究 近代中国銀両制度の研究》一书中肯定了松江银作为圆型锭的外貌特征,虽然描述非常简单,但仍具研究上的重要意义。宫下的结论也为日后英国学者Joe Cribb 在其著作《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元宝目录》中对松江银锭器型的判断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未完待续)

0 阅读:1

龚博钱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