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一个让人难过的消息传遍各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先生去世了。黄老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为国家立下好多大功。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对黄老又敬重又感激。各界的人都自己主动去吊唁现场,想送黄老最后一程。就在这个满是哀伤的地方,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开始了。
2月10日,走进黄旭华的吊唁现场,能感觉到特别沉痛、严肃。一眼看去,到处都是花束和挽联,这都是大家对黄老的敬意和难过。这时,有一束花一下吸引了所有人目光,它落款写着“黄总师一路走好,核潜艇36棵青松敬”。就这几个简单的字,让大家心里直犯嘀咕,都想这背后藏着啥故事呢?
原来,“36棵青松”说的是中国第一批核潜艇试航员。以前,国际形势对咱们不利,国外把核潜艇技术捂得严严实实,一点都不告诉咱们。咱们国家要搞核潜艇,只能从零开始,困难多得很。一方面,找科研资料特别难,像大海捞针一样,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技术细节。另一方面,物质条件差,试验设施特别简陋,啥都缺。
就算条件这么苦,为了保住核潜艇项目的机密,这些试航员咬咬牙,和家人断了联系,隐姓埋名投入到这个艰难的项目里。出海试航风险特别大,潜艇设备经常出毛病,在深海里啥意外都可能遇到,恶劣海况也常见,一个大浪打来,船晃得厉害,感觉要翻。
比如说有一次出海,潜艇在深海突然“哐当”响了一声,整个舱里气氛一下子紧张到极点。大家都知道,要是出大问题,全船人的命就危险了。但这些试航员没慌,马上按平时训练的流程排查故障。有人直接钻进又小又闷热、让人喘不上气的设备舱,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后背衣服都被汗水湿透,最后好不容易把问题解决,让潜艇平安回去。
再说说黄旭华老先生,他是整个核潜艇项目的关键人物。他本来能过安稳舒服的日子,可他为了国家,到科研一线去。黄老知识多,主意也多。从刚开始计划核潜艇怎么设计,到后来解决那些麻烦的关键技术难题,像潜艇的耐压壳设计,要是没弄好,潜艇下潜到一定深度会被水压压瘪;还有核动力系统适配,有点差错,整个动力系统就不能用。黄老带着包括“36棵青松”的科研团队,费了好大劲,才让咱们国家核潜艇事业从没有到有,有了很大突破。
有一次,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黄老带着团队连着干了好几个月,每天睡不了几小时,眼睛熬得通红,人都瘦了一圈。最后终于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项目才顺利推进。
咱们再看那束花的落款,它意义重大。一方面,这是“36棵青松”对黄旭华老先生深深的战友情和怀念。他们一起度过最难的科研时光,黄老走了,他们心里特别悲痛,都不知道怎么说。另一方面,这落款也是对像黄旭华老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敬意,他们无私奉献,为了国家不顾自己小家。在国家穷,又急需强大国防力量的时候,他们默默付出,把自己和国家命运连在一起,为新中国核潜艇和国防事业打下基础。
这种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像黑夜里的灯,不管过多久,都能给咱们后来人照亮前进的路。咱们这些后辈看到他们吃的苦、受的累,还有不服输的劲头,怎么能不感动呢?咱们要把这精神传下去,不管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遇到困难,别退缩,咬咬牙,说不定就能做出成绩,不让老一辈科学家失望,也能为国家、为社会做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