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起步的时候,咱国家穷得叮当响,啥都得从头开始干。海防这块压力特别大,外面乱糟糟的,要是没个厉害的家伙守着海疆,心里哪能踏实?1958 年,国家下了个大决心,要研制核潜艇。这可太难了,没图纸、没懂行的专家、也没人帮忙,就跟在黑灯瞎火里走路似的,全得靠自己摸索出一条道。这时候,32 岁的黄旭华站出来了,他咋就敢接下这棘手的活儿呢?咱一起来看看他的事儿。
黄旭华从小就爱钻研,1949 年从国立交通大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毕业,本事学得挺扎实。1958 年,国家挑中他搞核潜艇研制,这是认可他的能耐和觉悟。这活儿难到啥份上呢?打接了任务起,黄旭华就跟消失了一样,和家里断了联系,一头扎进实验室和造船厂。每天从早忙到晚,身边没先进设备,全靠大伙一起动脑子、动手干,就琢磨怎么把核潜艇从无到有造出来。
那些年,家里人可受苦了。父母眼巴巴盼着儿子回家,兄弟姐妹到处打听哥哥去哪儿了,可一点消息都没有。黄旭华心里也不好受,但他知道,这事儿关系到国家海防,不能马虎,只能咬着牙挺着。
苦日子没白过,1970 年,我国第一艘攻击核潜艇正式下水了!这可不得了,意味着咱国家在核潜艇这块不再是啥都没有,有了自己的“镇海宝贝”。黄旭华和同事们多年的汗水没白流,咱的海防一下子就硬气多了。
黄旭华没歇着,1988 年,他都 62 岁了,按说能享享福,可他又干了件让人打心底佩服的事儿——参与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这深潜可不是闹着玩的,水压大得能把人压瘪,风险高得很,万一出点岔子,命都保不住。但黄旭华啥都没想,二话不说跟着核潜艇就下去了。为啥呢?他心里明白,这一步对后面核潜艇技术发展太重要了,得有人带头闯这险关。这一趟下来,真给核潜艇技术发展攒下了宝贵经验。
一直到 1987 年,家里人才知道黄旭华这些年在干啥。原来,黄旭华给母亲寄了本月刊,里面有篇介绍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文章。母亲一看,这不就是自己 30 年没见的儿子嘛!家人这才回过味来,原来哥哥、儿子这些年是在为国家干这么了不起的大事。之前大家还误会他是个不顾家的人,这下全明白了,满心都是骄傲和佩服。
再讲讲黄旭华技术上的厉害之处,研制核潜艇时,他带着同事攻克了七大关键技术,大家都形象地叫它们“七朵金花”。就说水滴型核潜艇,当时没现成经验,黄旭华靠大量试验和论证,拍板就搞这个,结果还真成了,让咱核潜艇性能提升老大一截。
这些年,黄旭华得的荣誉可多了,1985 年、1996 年拿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 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4 年成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 年又拿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这些荣誉,实实在在就是对他一辈子奉献的认可。
黄旭华这一辈子,都扑在国家核潜艇事业上了。他把好时光都给了国家,给咱老百姓换来海防的安稳。虽说对家人有亏欠,可他为大家舍小家的劲儿,太让人感动了。咱们现在日子安稳、和平,背后是像黄旭华这样的英雄在扛着。咱得记着他的故事,碰到难处的时候,多想想他当年的坚持,咬咬牙,为自己、为国家,使劲往前冲。盼着黄旭村的精神,能像火种一样,一辈一辈传下去,照亮咱国家往前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