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于3月17日宣布,前总统拜登卸任前签署的“预防性”赦免令“无效”,理由是其使用了“自动签名笔”而非亲笔签名,并称拜登可能对赦免内容“不知情”。特朗普同时下令撤销对拜登子女亨特和阿什莉的特勤局保护,称此举是为了避免纳税人承担“荒谬”的安保费用。据披露,亨特和阿什莉此前分别有18名和13名特工保护,相关安保措施即日起终止。
特朗普的指控引发法律与政治双重争议。法律层面,美国宪法未规定总统必须亲笔签署赦免令,司法部早在2005年已明确自动签名合法,且奥巴马、小布什等前总统均曾使用该方式签署文件。特朗普以签名问题否定赦免令效力,被指缺乏实质法律依据。政治层面,拜登的赦免对象包括其子亨特及特朗普的“政治宿敌”,如传染病专家福奇、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等,被解读为防范特朗普可能的“清算”。特朗普此番行动则被质疑为“政治报复”,试图通过行政权力削弱对手保护屏障。
特朗普的行为暴露了美国行政权干预司法的风险。若司法部配合其追责被赦免者,可能打破“三权分立”原则,开创危险先例。而拜登的赦免本身也被批评为“以权护亲”,凸显总统特权对法律程序的干预。事件进一步激化美国政治极化。保守派支持特朗普“打击特权”,自由派则谴责其滥用职权。双方舆论战或演变为长期司法拉锯,加深民众对体制的不信任。
特朗普与拜登的“赦免之争”本质是政治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缩影,暴露出美国民主制度的深层危机。当法律沦为党争工具,公众对公平与正义的信任必将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