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白崇禧执意带30万国军硬抗四野,与林帅巅峰对决,为了什么?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4-12-27 22:14:37

1949年的一月,淮海战役以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大军全部在河南永城的陈官庄地区被我军全部歼灭作为结束标志,淮海战役的结束,意味着继辽沈战役之后,国民党彻底失去中原的控制权,也同样意味着在北京的傅作义最终也只能起义。

对于这场结果,蒋介石心中是怨恨无比的,而打输这场战役,蒋介石最恨的不是别人,是当时担任华中剿总司令员的白崇禧。

因为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蒋介石“请求”白崇禧担任国民党在淮海战役的最高指挥官,白崇禧一开始答应了,可就在上任的前一天,白崇禧忽然撂挑子,导致蒋介石最终只能让刘峙走马上任,可是刘峙是什么水平,蒋介石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这场战役的结果,他从来都不乐观。

如果对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的指挥表现有所了解的话,就不难发现,在杜聿明回到徐州之前,甚至是杜聿明都已经回到了徐州,刘峙都只是一个听令的傀儡。

最了解刘峙的人就是蒋介石,越是知道刘峙作用不大,蒋介石心里面对白崇禧的“不满”就更多一分,当时的白崇禧除了放了蒋介石的鸽子以外,还有一件事情让蒋介石非常窝火,那就是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地区被华东野战军包围的时候,蒋介石曾经让白崇禧手底下的主力第三兵团前往解围。

蒋介石好说歹说,白崇禧都不愿意下调令,所以在蒋介石看来,这就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证明。

从当时的大局上来看,白崇禧这么做,很容易就被人认为是不想跟解放军作对,毕竟当时的情况是,大量的国民党将领已经开始摇摆,他们知道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败亡成为了注定的结果,所以开始了频繁的起义,所以白崇禧这一系列行为,在蒋介石看来,也有着投靠我党的嫌疑。

甚至在当时,毛主席等人都认为白崇禧其实是能够拉拢的,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方面实力十不存一,蒋介石又因为几场大战失败被迫下野,李宗仁成为了代总统,作为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与白崇禧可以说是“穿同一条裤子”,而李宗仁主张两党和谈。

所以李宗仁派出了代表与我党进行接洽,李宗仁所派出的,就是他跟白崇禧非常看好的刘仲容,刘仲容在白崇禧担任国民党的国防部长的时候,曾经担任过少将参议,是白崇禧非常看好的手下。

临行前,白崇禧和他谈了话,提出谋求国共两党“划江而治”的设想。

到了1949年的3月下旬,刘仲容到了北京,到达了北京之后,他很快见到毛主席,周总理,会谈的过程中,毛主席提出可以让白崇禧未来掌管三十万部队,虽然相比当时的人民解放军的规模,三十万大军比不上一个野战军的规模,可是要知道,解放战争开始到现在接近尾声,毛主席从来都没有许诺过任何一个起义将领率领这么多兵马。

更别说是被人称之为小诸葛的白崇禧,毛主席重视人才以及拉拢白崇禧的意思非常明确,按理来说,对于这样的局面,不管是我党还是白崇禧,都是非常好的结果了,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当刘仲容把这个结果带回来的时候,李宗仁满眼期待的以为白崇禧会答应,白崇禧却忽然说了一句:

“不用和共军谈判了!我个人去留没什么好谈的。接下来就是打,要打过江来,就和他们战场分胜负”。

白崇禧的表现让所有人感到震惊,既然白崇禧铁了心要跟解放军开战,那么此前在淮海战役的时候,为什么白崇禧不帮助蒋介石指挥徐州大军,甚至后来眼睁睁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后期的黄百韬兵团可以说是比肩蒋介石五大主力的强大存在,黄百韬本人悍不畏死,是粟裕眼中绝无仅有的劲敌。

如果白崇禧真的想要跟解放军打到底,为何要让国民党军陷入了这样的局面才开始去打呢?

此时的国民党军跟解放军作战,不说取胜,就连保全自己都难以做到。

其实纵观桂系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再加上白崇禧的个人风格,其实他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能够推理出来的。

作为“小诸葛”,白崇禧的战略水准在全国而言确实是最为顶尖的,他一直都非常自负,在他看来,蒋介石的部队会输给解放军,这跟蒋介石的不同指挥有关,而他白崇禧跟蒋介石不一样,即便是解放军要渡过长江打渡江战役,白崇禧手底下的三十万部队,也有信心挡住解放军的五十万部队。

此前的蒋介石几次大战都输得很难看,如果此时的白崇禧能够“力挽狂澜”,那么桂系在国民党的话语权就能完全压过蒋介石,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争权夺利的办法,可问题是,白崇禧的政治智慧太过简单,这一点,就连李宗仁都不认可。

渡江战役打响之后,白崇禧想象中能够挡住五十万解放军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是解放军以非常快的速度解放了长江以南地区,白崇禧也从来没有想过在一次战役中反败为胜,他所想的状态是,在后续的战役之中挫败我党我军的解放计划,以此来获得谈判权。

可是让白崇禧没有想到的是,在渡江战役结束之后,白崇禧并没有判断好当时的局面,首先是他手中的力量,比如华中剿总下辖的张轸、陈明仁两兵团相继发动起义,这就导致了白崇禧的兵力计划出现了巨大的纰漏,基于这种情况,白崇禧不得不率主力向南机动撤退。

为了彻底剿灭白崇禧集团军,林彪率领着第四野战军南下不断追击白崇禧,当第四野战军以及白崇禧的部队进入湖南地区的时候,便开始了大规模的交锋,不得不说的是,白崇禧的战术布局确实非常有一套,进入湖南地区之后,白崇禧利用国民党第七军以及48军在山区进行穿插,用运动战术来克制我军。

要知道,桂系部队的装备并不是最精锐的,但是他们在山区作战的能力一定是最强的,所以基于这种情况,在1949年的八月,第四野战军和白崇禧的集团军在湖南作战的时候,桂系部队曾经占据了一定优势,尤其是在青树坪战斗中,敌军埋伏了我军部队,给我军部队造成了1000多人的伤亡。

也是在这一场战斗之后,白崇禧的战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依靠着所谓的“青树坪大捷”不断宣传,然后恢复国军的士气,另一方面,白崇禧本人更是加剧了盲目自信,借着青树坪一战向美国加催美械武器的装船运输进度。

美国人听到了白崇禧缔造了如此“大捷”之后,便满口答应白崇禧,将要援助他“十个整编师”的美械装备,这就意味着,如果白崇禧能够继续创造出好的“战果”,不仅是用美式装备武装他手底下的所有部队不是梦,甚至还能继续扩大募兵,在白崇禧看来,依靠他的能力完全能够翻盘。

所以,在第四野战军追击白崇禧集团军的过程中,白崇禧在湖南以及广西的交界地区摆开了“决战”的架势,目的就是为了和第四野战军来一场正面对决,以此来向美国人表示白崇禧的能力以及他手底下部队值得投资。

只不过白崇禧完全没有想到第四野战军此前有一支部队深入了他们的腹地,这就是丁盛的135师,这就导致了白崇禧的钢七军彻底被我军歼灭,而白崇禧另外一支主力部队48军也同样被我军歼灭。

直到1949年10月初,桂军主力第7军、48军4万8千余人被歼灭于衡阳宝庆一带,这就是著名的衡宝战役。

也是在随后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林彪下令第四野战军收窄包围圈,在双方实力的悬殊差距下,白崇禧下辖的鲁道源、徐启明、张淦、刘嘉树等兵团悉数被歼,到了这一刻,白崇禧可以说是真的没有任何牌可以打出去了,这位被称为最会打仗的军事家,最终也败在了自己的自负,以及第四野战军的手中。

只不过白崇禧始终“拎不清”政治中的水分,蒋介石许诺他前往台湾让他担任行政院院长,白崇禧丝毫不顾老战友李宗仁的劝告,毅然决定前往台湾投奔蒋介石,到了台湾不久之后,白崇禧被蒋介石架空权力,最终非常落魄地“隐居”,白崇禧的最终落幕也是非常令人唏嘘的。

也是从白崇禧后来的一系列操作中能看出,白崇禧这个人政治思维非常简单,如果在淮海战役的时候,白崇禧能够放下个人的情绪,选择听从蒋介石的调度,那么我军在淮海战役中遇到的压力绝对会更大,只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国民党本身也就是败于他们的“各怀鬼胎”。

即便是白崇禧,也同样不例外。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1 阅读: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