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能作雨,物物解呈春”,今天迎来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此时节,雨滴落在田野里,草渐绿、花始开,正所谓“东风散为雨,春回万物兴”。
说起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利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以此确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将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确定为一个节气,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在国际气象界,这一观天察地、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引起了不少汉学家的兴趣。他们深入探索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并将其翻译成英文收入词典,帮助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
美国汉学家理查德·西尔斯就热衷于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国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结合气候、物候演变规律,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在西尔斯的研究中,他重点区分了“节气”中的“节”与“气”的概念。“‘節’是月初,‘氣’(或称中气)是月终。每个月中第一个节气被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西尔斯说,古时的二十四节气是由12“节”和12“气”组成的。后来,人们将“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月17日,江苏南京,莫愁湖公园内梅花绽放,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衬。(图片来自中新社)
那么,如何翻译这些节气才能便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在论文《基于气候和物候的二十四节气英文译名研究》中,作者宋英杰、隋伟辉、孙凡迪和齐鹏然共同梳理了数百年来众多学者提供的节气称谓英译版本。文中写道,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逐渐出现二十四节气名的完整意译版本。1866至1869年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在香港陆续出版四卷《英华字典》,这套词典的附录提供了由美国汉学家卢公明翻译的一套二十四节气译名。
1912年,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出版了《华英词典》,其附录中收录的二十四节气表,大体也源自卢公明的版本。不过,翟理斯首次将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三组节气的译法加以区分:以Slight/Great heat对应小暑大暑,以Light/Heavy snow对应小雪大雪,以Little/Severe cold对应小寒大寒。

▲2月18日,雨水节气。(图片来自中新社)
说到这,你知道学者们怎么翻译“雨水”节气吗?中国英汉词典“第一人”邝其照将其译为Rainy Season;香港天文台将其译为Spring Showers;中国翻译家林语堂则直接将其译为The Rains……在翟理斯笔下,“雨水”是Rain Water,顾及了汉语“雨水”两个字的考量。
20世纪30年代,另一本著名英汉词典——由澳大利亚传教士马修斯出版的《马修斯汉英词典》中,二十四节气部分,直接采用了翟理斯的附表。因这本词典更为流行,使翟理斯译法变得更为通晓。
如今,借助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二十四节气在全球展览、赛事、会议、演艺以及教育和研究等领域大放异彩,成为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各方互信的重要文化品牌。关于二十四节气,你了解多少?
参考中国气象局网站、中新社、《中国民族报》等资料
参考论文《基于气候和物候的二十四节气英文译名研究》(作者: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宋英杰、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自然科学研究室主任隋伟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天气节目主持人孙凡迪、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院长助理齐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