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村超”吸引世界目光,活力“村马”驰骋出“奔腾经济”,治愈“村咖”拉满假日松弛,时髦“村T”点燃都市潮流……近来,“村字号”活动不断上新,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成为大众的“心头好”。对于汉学家而言,他们探究中国的视角不仅聚焦于繁华的城市,同样深入到底蕴深厚的乡村。今天汉学佳就带领大家看看那些扎根于中国乡村的汉学家。

▲1月1日晚,“贵州村T”亮相贵阳路边音乐会。(图片来自中新社)
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宋怡明在不久前拿到了福州永泰县颁发的“荣誉村民”证书,这位扎根中国乡村数十年的“洋教授”,与他热爱的永泰乡村最终成为了“一家人”。
宋怡明与中国乡村的故事要从1990年说起,那时,他来到福州螺洲镇,开始自己在中国的第一次田野调查。此后30多年里,他长期驻扎在乡村,以东南沿海村庄为研究案例,先后出版了《实践中的宗族》《被统治的艺术》等学术著作。而宋怡明与永泰县的缘分始于2017年。当时,他加入厦门大学福建历史文书研究团队,在永泰展开田野调查,从永泰当地村民手中收集了大量契约、阄书、诉状、收据、唱本、账簿、科仪书等民间文书。“永泰民间文书数量庞大,且大部分仍保存在百姓手中,保留着更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同一座有待开发的‘富矿’。”宋怡明对自己能成为永泰的“荣誉村民”感到非常荣幸,“我快60岁了,下半辈子我决心全部投入永泰文献的研究中。”

▲2024年12月2日,“学转英超”项目在贵州“村超”举行第二期培训。(图片来自中新社)
另一位美国汉学家、人类学家欧爱玲也对中国的乡村文化研究颇深。上世纪90年代,欧爱玲读博期间对研究中国侨民社区产生兴趣,她注意到,海外许多社区成员,都是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自此,她的研究便与中国客家人密不可分。
她多次到访中国,在广东梅县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多年来,她与村民同吃同住,以食物为主轴,对客家村落中的文化习俗、饮食习惯与时代变迁做了全方位的考察。在多年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欧爱玲与许多村民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她说,“我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客家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无论是在加尔各答还是在梅县。这是一种迷人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客家人对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有很强的意识,我非常钦佩。”

▲2024年10月3日,游客在古村落休闲度假。(图片来自中新社)
德国青年汉学家何伊纱曾参加过四川乡村的英语支教项目,对她来说,在乡村的生活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我在中国农村生活了挺长时间,也很喜欢在那里生活。因为,中国的农村总的来说还是很方便的,村子里都会有小超市,不需要为了买一个东西走很远的路。德国的农村就没有那么方便了,如果要买什么东西急用,还是得开车几十公里去城里。”何伊纱说。
汉学家与乡村的相遇,让越来越多的“村字号”故事走向世界。传统与新潮,东方与西方,在这里汇聚一堂。
参考人民日报评论、上观新闻、《南方日报》、掌上福州等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