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陪伴机器人火热未来谁来驾驭这聪明“大脑”?

华舆 2025-02-25 16:20:49

在2025年蛇年春晚上,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公众视野。转手绢扭秧歌,跑和跳等高难度动作的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集中展现。但比起舞台上的载歌载舞,比起感知系统、运动控制背后的技术革新,人们更加关注人形陪伴机器人距离我们的家庭生活还有多远?

人形机器人概念持续发酵,更是成为资本市场焦点。日前,受BeamDojo强化学习框架发布影响,相关股票集体上扬,硅宝科技、浙江众成等多支人形伴侣机器人概念股涨停。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央视春晚后台。(图片来源:新华社)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并非新鲜概念。制作咖啡、工厂担任车辆质检、展厅讲解、巡视护林……人形机器已经在多元应用场景开展工作,为进入家庭做着“准备”。

目前,人形机器人究竟有多大的市场呢?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人民币(约合1880亿澳元)。

聚焦到家庭场景应用上,孩子教育、老年看护等一系列需求的背后都蕴藏无限的市场潜力。比如随着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传统家庭结构变化,在起居照料、情感陪伴方面,人形陪伴机器人或者说有着情感交互能力的机器人,有望加速“奔现”。

有媒体报道,一些机器人已经有了先进的情感识别系统,能够准确捕捉使用者的情绪变化,并通过语音、表情、肢体动作给予回应。同时,开源平台、深度学习算法优化、新型仿生皮肤材料研发……一个个专有名词背后的技术革新,让人们不断见识到机器人的“大脑”正越变越“聪明”。

未来,人类的理想生活状态当然是人机协作。只是,聚焦到家庭层面的人形陪伴机器人,需要有两个重要维度考量。

一是安全性层面,机器人如何处理涉及家庭或个人隐私数据?这背后既涉及麦克风、摄像头等设备使用权限,也涉及地理位置、人脸识别等具体信息。

二是从克隆技术诞生开始,人类对于相关伦理问题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今天涉及陪伴机器人时,也如是。机器人模仿人类行为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科技进步固然让人感到欣喜,但是回答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本质在于,人们如何看待机器人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在加快机器人研发的同时,相关管控技术及行业规范、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也要加快设立及升级。

此外,陪伴机器人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能否真的照顾到老年群体的心理需求?老年群体由于身体功能衰退,丧偶或子女离家后,心理需求变化等社会问题仍需要关注,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相关人才储备、学科建设、市场分工等方面的统筹规划……

当人类的身边不缺“聪明”的科技大脑时,未来考验的则是驾驭这些聪明“大脑”的能力。(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