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营市经济发展新的载体和平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肩负着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双招双引”主阵地的重要使命。2022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做好稳大盘、求突破、促发展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取得崭新成效。
全省首个“雁阵形”产业双集群开发区
根据统计,2022年1-10月份,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家,对外招引高新技术企业12家,预计全年完成新增1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家,同比增长56%。截至目前,区内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纳统率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达到120%以上。
2022年,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2022年度拟入库培育的“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进行公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进碳材料产业集群作为全市唯一入选集群。在2021年成功争创烯烃芳烃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基础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个高端化工和新材料领域“雁阵形”产业双集群开发区。
据了解,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瞄准“乙烯、丙烯、碳四、芳烃”四大产业链,扎实推动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实现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聚集产业群,积极推进总投资过百亿元的富海聚酯新材料系列项目和尼龙新材料下游项目,力争打造由“一滴油”到纤维聚酯的全链条布局。投资123亿元的振华石油丙烷脱氢、环氧丙烷联产苯乙烯项目开始施工建设;万达石化丙烷脱氢项目主体已完成;科鲁尔二期13万吨丙烯腈项目已投产。
在港口建设方面,东营港全力抓好4个10万吨液化品泊位、2个25万吨单点系泊、内航道等港口项目建设,向着亿吨大港目标稳步推进。
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显著提升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持之以恒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围绕17个工作领域、161项工作任务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探索代位注销模式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改革被确定为市级试点。
同时,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快产业数字变革,积极推动核心产业数字化建设,东营港获评全省首批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在打造全国首个“5G+智慧园区”,做好东营港智慧园区运用的基础上,投资1100万元打造全省第一个化工园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快产业创新发展,依托全省唯一一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实现创新成果“0-1”的突破;谋划建设创新产业园,实现加速孵化“0-100”的创新裂变。在全市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研发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1%。
为了强本筑基,不断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显著提升。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聚焦港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民生等基础配套建设,实现发展质量和综合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以仙河镇为主体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重点围绕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保障制度供给。完成滨海医院和东营港中心医院整合,深化与市人民医院合作进一步提升医疗救治水平。
全力推进绿色发展走在前
2022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先后实施32个节能技改项目,全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6%。通过布局全链条减碳路线图,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构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绿色发展产业链。依托山东能源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利用,实现源头减碳;打造全省首家能耗双控及双碳数字化平台,统筹推进能耗双控及碳管理,实现过程减碳;加快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推广,在区内两家试点企业达到年捕集25万吨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大唐等区内企业建设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实现排放减碳。
清洁生产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不断探索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新路径,加强上、中、下游产业关联发展,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工作创新,在省生态环境厅、财政厅组织开展的园区、产业集群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中,东营港高端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园成为东营市唯一通过审核的园区。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坚持深查严管,全面调度全区10个专业委员会和16个行业领域主管部门按照“高效联动、一体推进”的模式,同步发力、重拳出击,坚决消除风险隐患,牢牢守住全区各个领域安全生产底线。
在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提升方面,东营港经济开发区1-9月份,PM2.5平均浓度25μg/m3,同比改善13.8%,优良天数224天,较去年同期增加18天,空气优良率85.2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列全市第一。康达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在全市化工园区中率先达到地表水类IV类标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完善园区智慧环保平台,实现污染治理设施全覆盖。
下一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聚焦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将开发区和综保区建成一个融合发展的示范区,3000亿工业产值、亿吨大港、50亿税收等“十四五”发展任务目标,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思路不动摇,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抢抓发展机遇,深化国家能源保障港建设、高端石化产业集群建设等发展措施,向着现代化、智慧化、专业化的化工园区建设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