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儿子高考687分被多校争抢”:读书永远是普通人最好走的捷径

艳子伴读 2023-07-03 22:42:14

近日,一则关于“环卫工人儿子高考687分被多校争抢”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学生出身寒门,考取了高分,被众多高校电话争抢。

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总能感受到中国高考制度的伟大,因为它真的给了所有人一个相对公平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管你是环卫工,是流浪者,是任何人的儿子也一样,它一视同仁。只要你努力读书,不管你是谁的儿子,考到687都会被多校电话争抢。

李敖在《李敖金句》里面写道:

“老实说吧,现在这时代,你要想出人头地,捷径有千百,正途却只有两条,一条是考,一条是选。”

这条“考”的路,谈及最多也是每年关注度最高的,就是高考。12年寒窗苦读,今朝一试锋芒。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但却是改变普通人命运最公平的方式。

1.学习的痛苦是一时的,不学习的痛苦是终身的

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想吃学习的苦呢?”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我们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而那些不愿意吃一时学习的苦,早早辍学步入社会吃生活的苦,然后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好好学习。

看到过这样一个采访:在富士康的生产线上,有位叫陈茉莉的00后女工。

她每天按部就班,机械地重复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为了不被扣钱平时身体不舒服了也不敢请假,就连累了坐下休息会儿都是奢侈。

每个月不辞辛劳地工作,还要忍受公司老员工的排挤,而她的月薪,却只有3000元。

回忆起过去的种种,镜头里的她潸然泪下,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只能用劳动力赚取微薄的收入,被剥夺时间,重复吃现实的苦。

不要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就像茨威格在《断头皇后》里面说的:“命运给你的每一份礼物,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

人和人小时候的差距其实并不明显,但是20年后,有人被迫谋生,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却有人早已通过十几年的学习,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平步青云。

读书和学习,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

19岁的北大保安张俊成,靠读书成功逆袭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专科。他初中辍学,外出打工,靠着一个月200多块钱的工资养活一家人。

在北大站岗的日子,他看到了北大学子的自信昂扬,也因为不能跟老外交流而被侮辱。

穷孩子出生的他,没有什么比此刻更能明白:读书才是改变命运和阶层的唯一出路。

在北大顺利毕业以后,张俊成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职校老师。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落后”是什么滋味。

所以他要将所学传授给家乡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贫困,改变命运。

27年前,他用读书重写了自己的人生;27年后,他用读书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

“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

也许学习会让你苦一阵子,但是不学习会让你苦一辈子。用功读书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可以让我们有权利选择去做什么工作,去向何方,不用被生活推着往前走。

2.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两种人生

电影《风雨哈佛路》里面的莉丝,出生在纽约的贫民窟,父母常年吸毒,家庭穷困潦倒。

她被送进收容所,睡在地铁里面,在垃圾桶旁边吃饭。

原以为她会永远生活在贫民窟,没想到她却通过不断学习,逆袭考上了哈佛大学,也争取到了纽约时报奖学金。

她在纽约时报拥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公寓,不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

反观那些之前跟她一起玩耍的克里斯,过的却是另外一种人生。

在莉丝努力赚钱养活自己的时候,她还住在教养院无所事事,等到年满18岁就会被赶出去。

她不是没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莉丝曾让她去学习,她觉得这个事情很荒谬,她们读书不会改变什么,还劝莉丝不要做无用功。

那么她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可能会去做个捡垃圾的,或者为了谋生去做个妓女。

所以“读书无用论”都是那些不爱读书和学习的人给自己的懈怠找的借口。

这部分人久久困在生活的挫败中,生气地抱怨,煎熬着过日子,却从不试图改变,未来也看不到希望。

而那些靠读书改变了命运的人,摆脱掉了过去,过上了自己期待的生活。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面说:

“是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知识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识使她产生了一种信仰:现实环境固然可怕,但人类应该保持希望,不断奋斗”。”

知识同样给了莉丝面对人生的底气和自信。哪怕她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未来在等着她,但是她能感觉到自己心中充满勇气。

不管发生什么事,她都会怀着一颗轻松的、朝气蓬勃的心去面对。

3.读书是跨越阶层最好走的捷径

地产大亨李嘉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读书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但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

对于年轻人来说,机会往往比财富更加重要。凯特王妃和威廉王子的爱情,是现实版的“灰姑娘嫁给王子”的故事。

灰姑娘为什么有机会能够接触到王子呢?

凯特出生在英国伯克郡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曾是一名空姐。而威廉王子出身英国皇室。

家庭差距如此大的两个人,凯特却能从灰姑娘成功逆袭,打破了常规,跨越了阶层。

凯特从小到大一直都很爱读书学习,成绩也一直是优等。

高中毕业以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英国名校“圣安德鲁斯大学”学习艺术史,在这里邂逅了威廉王子。

成为威廉王子的女友后,凯特凭借她一直以来的良好教育和学识修养形象一直积极正面。

跨阶层结婚容易被人臆测,凯特就主动做了婚前财产公证。

直接就堵住了悠悠之口。跟王子幸福又有尊严地生活在一起。

杨绛曾说: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不同程度的放纵,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

有些人生来富贵,有些人自己挣富贵。

威廉王子生来富贵,而凯特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跨越,为自己挣来了富贵。

高贵的身份和职业都需要高贵的学历来支持,读书是她跨越阶层最好的捷径。

写在最后:

清代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的书房里题写着一副对联: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读书。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唯一的捷径。

曾国藩出身耕种之家,家中世代务农,自己也天资不高。

但是却通过读书,从一个乡下笨小子,一跃成为进士、翰林,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如果没有读书,他未来也是农民中的一个。

读书本身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是一种消遣,而且相当熬人。

就像人长时间不间断地学习游泳,使人精疲力竭,有一种随时溺没的感觉。

但是学会了游泳,掌握了里面的精髓,自然会得心应手,身心舒畅。

很多人在下水学习的那一步就已经放弃了,年轻时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中年时打脸的巴掌。

努力读书的意义,是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正如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这样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 cxj
    2023-07-04 01:26

    别听小便灌鸡汤,首先中国能保证相对公平很了不起,但也只是相对,信不信有人进清华北大跟自己家一样。

  • 2023-07-14 06:01

    总比完全没有强一点[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