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狂揽25亿票房,“何非式人渣”的典型思维藏不住了

艳子伴读 2023-07-04 22:27:36

《消失的她》爆了,目前已经狂揽24亿票房,预计票房会在33亿左右,陈思诚这次又赢麻了。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的讨论也很热烈,很多人假设:

如果何非顺利回国,那么回国以后的人设就是“老婆孩子在天堂”,5年以后就可以顺利继承李木子的巨额遗产了。

看完电影以后,很多人都担心自己是否遇到了同款渣男?何非自身,除了是赌狗凤凰男以外,其实他的认知和发言才是“高危炸弹”。

电影里面何非的很多思维,对人性有一定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一些问题。

他的这些思维才是谈恋爱乃至与人相处的高危炸弹,是很经典的人性的弱点里面的“弱者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受害者思维”。

什么是“受害者思维”

受害者思维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认为自己处于不利、不平等的地位,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遭受了不幸的事件,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和行为模式。

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对于“过度有受害者思维”的人的成长和发展却是一种阻碍。

电影中何非的各种言行,其实都是受害者思维的表现

1. 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何非对亲密关系有着错误的认知。

李木子第一次帮何非还赌债以后,何非变本加厉欠下一千万。此时李木子不愿意帮他还赌债,帮助他就是害了他,他以为是妻子的问题。

甚至拿结婚誓词说事,不管贫穷和富贵都要在一起,都要不离不弃共同承担。李木子那么有钱,为什么不能帮他还债呢?

同样思维的还有这部电影原型里面的俞东,本身处心积虑靠近女主就是为了她的钱,跟王暖暖结婚以后,更是理所当然认为王暖暖那么有钱,应该帮他换赌债。

他们都把亲密关系当成了一种责任,而且是只针对另一半的责任。

李木子必须要扮演一个能够满足他的金钱欲望,帮他解决问题的角色,成为一个拥有无数金钱的供给者。

然而真正的亲密关系,相爱的人要亲密有间,即使结了婚,两个人之间仍应保持一个必要的距离。

所谓必要的距离是指,各人仍应是独立的个人,并把对方作为独立的个人予以尊重。

何非的所作所为,是他内心的投射。在“受害者思维”的监牢中,投射现象往往更加猖獗。

何非扮演着受害人的角色,把自己的失败和妻子拒绝帮还赌债推脱成妻子的责任。

一旦李木子没有履行这个责任,何非觉得她变得难以忍受,会排斥她,甚至燃起了熊熊的恨意。把对方归咎为加害者。

2. 美化自己动机和行为

何非对自我的美化,表现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把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内在的努力,而把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界因素。

比如自己去赌博,明明是为了不断寻求赌博里面刺激的快感,赚钱只是附属的目的之一。

在输钱以后,掩盖自己的动机,赌博的目的是为了可以配得上李木子,把失败的行为归结到李木子家境太好上面。

包括何非救女主于浅滩,却溺她于深渊,当朱一龙解释何非的心理动态时,是因为最初是他在潜水馆救了李木子,所以最后在大海里面杀了她,也不过是功过相抵。

换句话说,他还带她去看了海底星空,之前也曾经带她去看梵高的画展,看向日葵,这些时光和美好,都是他恩赐于她的,对此李木子估计还要感恩戴德。

3. 逃避为自己行为负责,把失败归咎于命运

有些人会把挫折和挑战当成机会,并通过解决问题去收获成长。

而有些人则总觉得问题都在别人身上,所有不顺都来源于环境——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

电影中何非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意,没有好的家世背景,更由此引发出对李木子的嫉妒和不满,说李木子命好,生在了富贵人家。

何非希望在上海有所成就,但是找不到出路。自己出身底层,没有背景。把自己的问题认为是一切都是命运,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实何非自己是有机会去好好生活的,他本可以想办法去把潜水教练这份职业做精,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或者是当初第一次小赚的时候,把这份本金拿去做点小生意;甚至当他跟李木子坦白赌博欠债,李木子第一次给他还债以后,他可以选择好好跟李木子过日子。

何非的问题,在于能力匹配不上野心,有野心本是一件好事,它会促使你努力和进步。

但超过自己能力的野心,一定闯祸。

面对赌博这种事情,何非在小赚一笔以后觉得是千载难逢的赚钱良机,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便开始膨胀,直到被欲望吞噬。

写在最后:

何非的欲望像个无底的黑洞,永远没有填满的一天。

哪怕他真的回国,5年后继承了李木子的亿万财富,他的心已经被贪欲驱使。

短暂的享受到富足的快乐以后,马上就会把这个钱挥霍出去,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欠债和骗钱。

一个不知餍的饕餮者,在吞噬掉可以吞噬的一切之后,结果必然牺牲在自己的贪欲之下。而被他杀害的人,都是欲望的牺牲品。

正如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面提到的那样:“有时,人死或许可以是一种刑罚,但并不等于赎罪。”

0 阅读: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