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见一个朋友,在国内知名PE公司工作的。谈到公司过往的投资,朋友遗憾地说,公司早期入股一只近年的大牛股,100多亿估值投的,然而在上市没两年,公司刚解套的时候就卖了。因为风投公司有自己的内部规则,对流动性要求比较高,风控也严格,一般内部要求是,投资的公司上市解禁期到后,即开始大举卖出,而不太去判断上市公司今后几年的估值变化。这公司后来涨了10倍。其实回想起来,我自己错过的10倍股、或接近10倍的也很多。印象深刻的有三个。第一个是2020年时50元买的比亚迪买入逻辑是,特斯拉在美股涨了很多倍,而A股的新能源第一比亚迪当时才50元,交易很清淡,明显低估。

结果买点是很好,买了也不少的,一个月后就大涨,结果守不住,90元就卖了,收益不到一倍。现在股价快400了。7倍股就泡汤了。第二个是2019年时前复权40买的宁德时代当时我知道宁德时代是个好公司,是新能源电池的龙头企业,所以在上市不久后就40块左右买了。(当时买的价格好像是70多,前复权是40块)结果没想到啊,没想到,买后几个月迟迟不涨,反而还下跌了。最后按耐不住了,亏损出局。

结果两年后这公司飙升到最高370,涨了8倍多。第三个是2023年65买的寒武纪2023年的时候,CHATGPT第一次引起外界注意,美股英伟达暴涨。我立马就想,美有英伟达,那中国有什么呢,人工智能芯片,找来找去,好像就是寒武纪。那就65买上了,一个月后大涨,然后回调,加上公司财报当时确实很差,好像80多90就卖了,结果今年最高800多,现在也有600多。

10倍股就这么没了。一些教训反思我的反思是,错失10倍股不是偶然的,而是真实能力反映。
案例中几次买入股票是基于热点、趋势而选择的,而非对公司商业模式、行业前景的深入研究。一旦股价波动或财报不佳、出现负面消息,容易动摇。
过多重视趋势面和短期消息,就会忽视长期逻辑:10倍股通常伴随行业变革或公司竞争优势的持续强化(如亚马逊的电商扩张、宁德时代的能源转型)。若仅关注短期财报,注意过多的媒体负面信息,可能低估长期潜力。
真正的10倍股在启动初期往往是小公司或争议性行业(如互联网、新能源车早期、芯片行业初期),公司业务波动大,有的甚至巨亏,多数人因风险规避而避开。
如何提高持有10倍股的概率?
要建立STOP DOING 清单,放弃那些平庸公司和平庸机会,减少买入次数。要意识到,优秀的、超凡的投资机会,可能一年也只有那么一两次,优秀的公司,可能一年就那么几只,成长行业一定要选行业第一名。
要深入了解你投资的行业,理解新兴行业趋势和公司护城河,建立坚定的投资逻辑。
用5~10年的眼光看待投资,忽略短期波动,有时候短期财报不佳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行业格局和公司竞争力有无变化。
如果心理素质没那么好,避免单压一只股票,降低心理压力,即使再看好一个公司,尽量不要上杠杆,要知道即使强如涨了上万倍的亚马逊,在美国熊市的时候,连续几年最多跌了95%,稍微有一点融资你就出局了。
总之,持有10倍股需要“认知深度+心理韧性”的结合,而这恰恰是市场中稀缺的特质。大多数人败给了人性弱点,而非市场本身。
更多专业分析文章
仓都加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中所列公司或股票名,仅是案例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