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仲北伐袁福通15年,半年就搞定平灵王?纣王被骗,埋下自焚祸根

云端逐梦志 2024-12-21 15:48:34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此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琢磨鸟琢琢琢

编辑 |琢磨鸟琢琢琢

前言

闻仲北伐袁福通足足耗时15年,却在半年内轻松搞定平灵王,难道这背后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纣王为何会在这场战争中被完全蒙蔽,最终埋下了自焚的祸根?

看似一场胜利的北伐,实则暗藏着纣王命运的转折点。

究竟是什么让纣王信任了闻仲,而导致了他后来的覆灭?

这一切的真相,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揭开背后的谜团。

末路君王:从牧野之战到摘星楼自焚

商朝末年,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大战在牧野平原上演。

周武王姬发率八百诸侯,兵临朝歌城下。

面对这支来势汹汹的联军,商纣王帝辛竟成了孤家寡人。

昔日号令天下的商汤帝王,此刻只能临时武装七十万奴隶与敌军对抗。

然而,这支仓促组建的军队非但无法成为救命稻草,反而在战场上大规模倒戈,使商朝的败局雪上加霜。

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纣王重伤逃回朝歌,在摘星楼中抱玉自焚。

这位商朝的末代君主,就这样在烈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为延续640年的商王朝画上了句点。

从表面看,这似乎印证了"暴君必亡"的天道。

但细究其中,却另有曲折。

兵败的隐秘:消失的二十万精锐

商朝覆灭最大的谜团,在于纣王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关键时刻的缺席。

闻太师麾下的二十万精锐,本是商朝军队的中坚力量。

这支久经沙场的劲旅,曾在北伐袁福通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在商朝生死存亡之际,他们却驻守在了东海平灵王的战场上。

为什么纣王不调回这支精锐之师

这要从军事战略和地缘政治说起。

东海平灵王的威胁丝毫不亚于西方的周武王。

如果撤军,就意味着东线防线的彻底崩溃。

历史上类似的困境也曾发生在秦末:当项羽攻陷咸阳时,秦二世同样面临是否调回驻守岭南的六十万大军的抉择。

而那支由三十六路诸侯组成的征伐军队,虽然数量庞大,却难堪大用。

这些长期驻守边关的将士,早已习惯了安逸的生活,战斗力远不及闻太师的精锐部队。

当姜子牙的大军压境时,这支临时拼凑的联军自然节节败退。

将军的抉择:闻仲的最后谋划

闻仲作为商朝的擎天之柱,他的每一个决策都牵动着王朝的命运。

在东征平灵王的战役中,他做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选择:留下精锐大军围困平灵王,自己却单骑回朝。

这个决定背后,是一位老将对局势的深刻洞察。

首先,闻仲深知平灵王的实力不容小觑。

这不是一场能速战速决的战役,即便投入全部精力,也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取胜。

但朝廷内忧的形势又不容许他耗费太多时间。

苏妲己、费仲、尤浑这些奸佞在纣王耳边煽风点火,朝纲日渐倾颓。

因此,闻仲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用精锐部队牵制平灵王,防止其威胁朝歌;同时自己迅速返回,意图通过"十条建议"匡正纣王,铲除奸佞。

这是一步险棋,既要制衡外敌,又要整顿内政。

可惜,事与愿违,他最终未能实现这个宏大的计划。

东方的劲敌:平灵王与东夷势力的崛起

平灵王的强大,源自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商朝建立之前,东夷族群就是这片土地上最具影响力的势力之一。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正说明商朝与东夷族群的密切关系。

商朝本身就是从这个庞大的族群中分离出来的。

平灵王所在的势力,是嬴姓十四氏的重要分支。

这个族群在东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后来的徐偃王就是他们的后裔。

相比北方的袁福通,平灵王不仅有更强的军事实力,更拥有深厚的文化认同和族群支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闻仲用了十五年才平定袁福通,却在东征平灵王时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这支东方势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直到被楚国、吴国先后打败,他们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商周之际,他们的存在给中原政权带来了持续的压力。

瓦解的根源:宫廷内的权力较量

商朝的覆灭,外因固然重要,内因却更为致命。

在闻仲北伐期间,九尾狐精苏妲己成功入主朝歌。

她不仅迷惑纣王,更与费仲、尤浑结成同盟,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当闻仲凯旋归来,提出"十条建议"时,已经为时已晚。

苏妲己深谙权术,她精心策划了平灵王作乱的时机。

这不仅阻止了闻仲清除奸佞的计划,还把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再次调离朝歌。

更高层面来看,这场较量背后有着更深的较量。

苏妲己背后是女娲娘娘的旨意,而姜子牙则有元始天尊的支持。

闻仲虽有截教庇护,却难以对抗这种天命的安排。

结语

翻开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更是一幅复杂的历史画卷。

闻仲的困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矛盾: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奸佞当道。

即便是英明如闻仲,也难以在夹缝中寻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政权的衰落,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

内忧外患的交织,权谋与忠义的较量,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碰撞,共同构成了这场历史悲剧。

在这个意义上,闻仲的结局与其说是个人的失败,不如说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必然产物。

纣王的自焚,不仅是一个君王的终结,也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但历史的教训,却永远值得后人深思。

商朝的覆灭告诉我们:任何政权的兴衰成败,都不能仅从表面现象去判断。

我们需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去探寻历史变迁的深层逻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