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此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琢磨鸟琢琢琢
编辑 |琢磨鸟琢琢琢
前言
纣王为了权力逼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殷洪和殷郊,似乎毫不顾忌自己的江山后继无人。
那么,难道他不怕商汤绝嗣,彻底断绝自己的血脉吗?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竟然还有一位“三太子”存在!
这个隐藏在历史阴影中的人物,究竟是谁?
真相远比我们所知的更加复杂,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继续阅读,揭开纣王的谜团!
太子之殇
天命二年,朝歌宫中发生一桩骇人听闻的大案:纣王下令追杀两位太子殷洪、殷郊。
此事在史官笔下仅寥寥数语,却引发无数揣测。
史载,事起因姜皇后之案,太子为母请命,激怒天子。
然细究其中关节,此事绝非表面那般简单。
老臣们私下议论,认为纣王此举实属反常。
自古帝王,即便废黜太子,也鲜有赶尽杀绝者。
更何况殷洪、殷郊皆为嫡出,天潢贵胄,一朝被追杀至险境,实为千古奇闻。
据《朝歌杂记》记载,当日武成王黄飞虎奉命追击两位太子时,曾于半路遇见一位白须老者。
老者叹道:"昔日太甲无道,伊尹放之于桐宫,尚且保其性命。今纣王竟欲杀其亲子,殷商气数,怕是要尽了。"
武庚其人
正当朝野上下震惊于纣王绝情之举时,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纣王膝下竟还有一位年幼皇子——武庚。
史官记载中的武庚,年方弱冠,生母不详。
有传言称其为姜皇后临终前所生,亦有说是后宫某位妃嫔所出。
不论真相如何,武庚的出现,让纣王对殷洪、殷郊的态度更添几分耐人寻味。
据《商朝秘档》记载,武庚虽年幼,却具非凡气度。
一次朝会上,七岁的武庚随侍在侧,听闻大臣议论边疆之事,竟能对答如流,令在场众臣惊叹不已。
纣王闻之大悦,自此对这位小儿子愈发青睐。
纣王心结
欲解其果,先究其因。
纣王为何独独厚待三子武庚?答案或许要追溯到纣王自己的登基经历。
相传纣王本为商王帝乙第三子,其上有微子启、微子衍两位兄长。
按照常理,帝位应当传给长子微子启。
然而帝乙却一反常态,立了老三纣王为太子。
此事在当时就引发轩然大波,王室宗亲多有不服。
史官私记中提到,纣王登基之初,宗室亲贵对这位"老三"多有掣肘。
微子启、微子衍虽然表面恭顺,背地里却与西岐姬昌等诸侯暗通款曲。
这些往事,在纣王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殷都实录》中记载了一个细节:有一次,纣王在后园独坐,忽见两只幼鸟争抢食物,老三屡屡胜出。
纣王看后大笑,对左右说道:"天意昭昭,老三者,大有可为。"此话流传开来,令朝野震动。
命运转机
天命五年,武成王黄飞虎禀报:殷洪、殷郊已投奔西岐。
纣王闻报后不怒反喜,当即下旨,立武庚为太子。
此举引发朝野震动,连一向沉默的箕子也出言劝谏。
史官记载,箕子曾以商汤先祖为喻,言道:"先王立储,必选贤者。今陛下废长立幼,恐非社稷之福。"纣王闻言大怒,斥责箕子不懂天意。
实则纣王此举自有深意。
据《商末轶事》记载,纣王深知武庚年幼,正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培养。
更重要的是,武庚作为第三子,与纣王本人的经历颇为相似,这种微妙的情感共鸣,或许才是纣王偏爱的真正原因。
大势已去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
纣王苦心经营,为武庚铺就帝路,却未能挡住周军铁骑。
牧野一战后,纣王自焚于鹿台,武庚落入周军之手。
值得玩味的是,周武王并未如众诸侯所愿处死武庚,反而给予优待。
《周书》记载,周武王曾说:"武庚乃稚子,不知国事。且殷商气数未尽,不可绝其祀。"遂封武庚于卫,享有诸侯之位。
然而好景不长,周成王即位后不久,武庚与周室宗亲勾结,发动叛乱。
史称"三监之乱",最终以武庚被诛而告终。
至此,纣王嫡系彻底覆灭。
历史启示
纵观这段历史,不禁令人感慨。
纣王本欲效仿自己的经历,扶持第三子武庚,却未能如愿。
这背后既有个人性格的偏执,也有历史大势的推动。
史官评论道:"纣王之过,不在立武庚,而在迷信'老三'之说。古人云'事莫追二,物莫准三',可惜纣王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后世史家多认为,纣王逼死殷洪、殷郊,实为重大误判。
若两位太子在位,或可延续商朝气运。
然细究之,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宿命。
正如《太公兵法》所言:"天数有定,人事难违。"
结语
商朝覆灭后,宋微子最终得到周武王承认,建立宋国,延续商祀。
而武庚的悲剧性结局,也为后世留下诸多思考。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权力更迭的漩涡中,个人意志终究难敌历史大势。
史官最后写道:"武庚之事,可谓殷商一段奇谈。纣王独宠三子,本欲复制自身经历,却不想造就了另一个悲剧。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今翻阅史册,这段尘封的往事依然令人唏嘘。
纣王、武庚、殷洪、殷郊,他们的命运纠葛,不仅是一个王朝的缩影,更是人性中永恒矛盾的写照。
正如后人所言:"历史从不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相似。"
这个发生在三千年前的故事,至今仍在启示着后人:帝王之道,重在顺天应人,而非一意孤行。
纣王因执着于"老三"的执念,最终害己害人,令商朝气数就此告终,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或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任何违背自然规律和人伦常理的决定,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正如《周易》所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真理,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