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员工曝内幕:1973年5角钱买御林军铠甲做被子!

汉武帝的夜光杯 2024-10-06 20:18:53

北京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在文化大革命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故宫博物院,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瑰宝的殿堂,也未能幸免于难。众多深耕于文物研究与保护的专家与学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或被下放劳动,或接受思想改造,更有甚者被边缘化,远离了他们挚爱的文物事业。与此同时,掌握实际权力的“革命委员会”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疏忽与轻视,无疑为这场文化浩劫雪上加霜,使得无数珍贵文物面临流失与破坏的危机,其中,尤为令人痛心的便是那3000套源自乾隆时期的御林军铠甲的遭遇。

这些御林军铠甲,原是昔日紫禁城皇城忠诚守卫者的象征,它们见证了清朝盛世的辉煌,每一套都蕴含着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历史的沧桑。据悉,当时御林军规模宏大,人数高达两万,相应地,其配备的铠甲数量也极为可观,总计两万套,每一套都是历史的见证,艺术的结晶。然而,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本应被精心呵护的历史遗物,却遭遇了命运的转折。

1973年,面对棉花与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的严重短缺,故宫博物院为了改善600名员工的生活条件,经过一番考量与向上级部门的申请,最终获得批准,决定采取一项无奈之举:以每件御林军铠甲仅5角的低廉价格,进行内部销售,每名员工限购5套。此举旨在回收利用铠甲中的丝绵材料,以缓解当时物资紧张的状况。故宫方面明确指示,所有购得的绵甲必须被拆解,不得保留其原有形态,仅允许提取内部的丝绵以供使用。

▲《大阅图卷》中的皇帝护卫

▲《皇朝礼器图式》中之“武状元甲”

时任故宫科技文保部副主任的曹静楼,与其同样在故宫工作的配偶,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毅然决然地花费5元购入了10套“铠甲”。他们将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铠甲带回家后,严格遵循了院方的指导原则,小心翼翼地拆解,取出丝绵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随后用这些珍贵的材料缝制成了一条温暖的丝绵被,这条被子至今仍是他们家中宝贵的物品,见证了那段特殊岁月中的温情与坚持。

曹静楼回忆道,那些绵甲的质地异常坚韧,甚至有员工尝试从城楼上用力掷下,也未见丝毫破损,足见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他还记得,当时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参与了购买,大家纷纷将这些铠甲改造成了丝绵被或衣物,以期在艰难的日子里为家人带来一丝温暖。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大多数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并不强烈,这些经过改造的文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被视为旧物,不幸地被卖给了废品回收站,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除了售予故宫员工的3000套铠甲外,另有1000套被分配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用于电影拍摄等用途。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终于落下帷幕,国家的文物管理工作才逐渐得以恢复与重建,剩余的16000套御林军“铠甲”得以继续留在故宫,由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负责保管与维护。如今,这些珍贵的绵甲已成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展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供公众参观学习,让后人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同时也提醒着人们珍惜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雍正“月白色缎绣金龙纹铜钉棉甲”,故宫博物院藏

▲皇太极御用甲咸丰“织金地锁子锦纹金叶棉甲,故宫博物院藏
0 阅读: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