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中写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大意为: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2024年11月2日摄于郑州之林公园
人们往往热衷于追逐那些显而易见、触手可及的有用之物,却往往忽视了那些看似无用,实则深藏大用的存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物的价值,并非仅由其眼前的实用性所决定,更需从长远的视角、宏观的层面去审视和衡量。
无用即大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用的东西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一看就知道可以拿来使用,无用的东西反而有更大的可能性,用处更多。好比盖房子,房屋内部空虚,方可住人;器皿内部空虚,方可盛放物品。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人要在无用之时做些无用之事,这叫布局。人生如棋局,并非每一步都立竿见影,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若只追求眼前之利,便会错失长远之局。
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各有其独特价值。我们不应仅着眼于事物的显性用途,更应挖掘其潜在的“无用之用”。许多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此,让我们摒弃功利之心,珍视那些看似无用的时光与事物,因为其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与潜力。
无用如潜龙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写道:“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无用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影响之大,殊可惊人。”无用如潜龙,深藏于寂静之中,静待时机。
就像个头小的红薯,往往被轻视、被遗忘、被淘汰。然而,正是这不起眼的存在,在变身为红薯干之后,竟能身价倍增,成为热销品。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命运主宰,都有能力成就非凡。
“人不患其不知,而患其知。”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自我认知的误区,过于关注自己的长处,却忽视了这些长处应当如何发挥。世人常因自视甚高,而错失了真正的机遇。以刘邦与项羽为例,项羽虽英勇无比,却因自负而失人心,致使众多贤才离他而去。而刘邦虽无显赫之才,却懂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却忽视了那些未知的、充满挑战的领域。然而,正是这些未知的领域,才蕴藏着无尽的机遇与可能。因此,我们需要拓宽视野,跳出舒适区,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去挖掘更多的价值。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技能、甚至是挫折,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我们成功的关键。正如潜龙在渊,终有腾飞之日。只有保持谦逊、勇于探索、敢于挑战,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无用可安身
《人间世》里,讲到一棵巍峨高大的栎社树,因为木质疏松,毫无用处,所以匠人不去砍伐。大树托梦对人说:“吾长久以来,潜心修炼无用之道,历经生死边缘,终得无用之真谛,此乃吾最大之用。”
曾国藩年少时锐意进取,读书做官皆全力以赴,成就清朝提拔之速。此为“露”。然而,手握军权后,他却深谙“花未全开月未圆”之智慧,不时请辞,甘愿屈居副手,南京之役后更是果断裁撤二十万湘军,此为“藏”。若无年轻时的锋芒毕露,他岂能成就一番伟业?若无晚年的深藏不露,他又岂能保全自身?
人,作为万物之灵,皆渴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若一味隐藏才能,百年后终将与草木同朽,此乃庸人之举。若过分追求显耀,甚至不择手段,终会埋下祸根,此乃愚人之行。
在现实生活中,过度张扬个人存在与能力,往往如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们应当简化生活,保持内心的清明,追求可持续的幸福。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升华,更是对世界的贡献,赋予其宁静与和谐。在无用之中,找到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