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得名真相:要么成都在山东和陕西,要么舜帝和周文王都在成都

翔子推理师 2025-03-30 17:24:10

《山海经》中两次明确提及“成都”这一地名,其一为:“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岷山),北江(湔江)出曼山(龙门山),南江出高山(西岭雪山)。高山在成都西,入海在长州(长秋山)南”;其二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以上《山海经》的记载为研究成都地区的早期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线索。

与此同时,夸父追日作为中国古代极具影响力的神话传说,其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然而,关于夸父追日传说的发生地,学界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尝试以《蜀川胜概图》为切入点,通过系统梳理古代文献记载,深入分析成都平原的地理和文化特征,对成都山与夸父追日的渊源展开全面、深入的探究,以期为这一争议性话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成都得名来源的逻辑悖论

关于成都得名的最早记载,除《山海经》外,《史记・五帝本纪》提到:“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部分学者基于这一记载,认为这是成都得名的由来,将成都的得名与舜帝的活动联系起来,为成都得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当然会有人说“三年成都”是一个动宾结构,意思是成为都邑,与“成都”地名无关,但是,接下来这条文献却明明白白点名了成都地名得名的由来就是地名。宋代乐史所著的《太平寰宇记》,对成都得名有另一种记载:“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该说法认为,成都之名源于周太王(周文王爷爷)的迁徙和定居过程。周太王带领族人从梁山迁徙至岐山,在岐山(翔子注:彭州天彭阙)脚下逐渐建立起聚居地,并不断发展壮大。“成都”一词,在这里明确就是城邑名字。

毫无疑问,上述几种种关于成都得名的记载,引发了两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一,在当今主流观点认为的舜帝所在的山东菏泽和周太王所在的陕西岐山,是否曾经存在名为“成都”的地名?答案是目前确实尚未有确凿的文献或考古证据对此作出明确回答。其二,舜帝和周太王是否与蜀地存在某种联系?甚至于他们本身就在蜀地?这一点翔子史前推理师已经多次论证尧、舜、彭祖、大禹、后稷、契等同时期人物都在蜀地,直到西周时期其政权中心也在蜀地。答案似乎倾向于后者。

成都山与成都平原的关联

《蜀川胜概图》这幅由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绘制的地图对于研究宋代川峡四路的地理风貌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山川、城镇布局等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该图清晰标注了“成都山”。经后世学者对图中方位和地标的细致考证,确定成都山的位置在青城山附近。青城山,古称丈人山,隶属岷山山脉,处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十分显著,诸峰环绕,形态宛如城廓,“青城”之名便由此而来。

宋代学者乐史在其所著的《太平寰宇记》中明确记载,青城山在宋代仍被称作“成都山”。这一记载,不仅表明青城山与成都山之间存在紧密的名称传承关系,更为确定古籍中成都山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古代神话研究领域,不少学者认为青城山是古史神话传说中昆仑山的代表。昆仑山在古代神话体系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视作天庭的象征,是连接天地的神圣之地,是众神的居所,诸多神话故事围绕其展开。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里的记载成都山“载天”(承载着天),这一特征与昆仑山在神话中的属性高度契合。“载天”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成都山其上载有“天庭”、“天帝”,这与昆仑山作为“天”地通道的神话形象相呼应。由此推断,《山海经》中的成都山极有可能就是青城山。这一推断,进一步表明青城山在古代神话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为研究夸父追日传说与成都平原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和神话学基础。

通过对现有历史资料的全面梳理发现,“成都”作为地名,自古以来仅在蜀地境内出现,尚未发现其他地区有重名现象。这一独特性,为研究成都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结合《山海经》中对成都山的记载,可以初步推测,古籍中的“成都山”与成都平原存在紧密联系。既然成都山与成都平原存在紧密关联,那么《山海经》中与成都山有关的夸父,其传说的发生逻辑或许也能在成都平原找到依据。这一推测,为后续从成都平原的地理和文化层面,深入探究夸父追日传说,指明了方向。

成都平原的地理与文化特征与夸父传说吻合

《山海经》对夸父之山的自然环境有详细描述:“(夸父之山)多箭竹,其阴多铁,其北有桃林”。成都平原周边的丘陵地带,恰好是箭竹的主要产地。箭竹作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其原产地就在四川。成都平原周边的生态环境,为箭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与夸父之山“多箭竹”的记载高度相符。

此外,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决定了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铁矿资源。邛崃等地的铁矿开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当地的铁矿就已被发现并开采利用。相关的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记载,都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这也印证了夸父之山“其阴多铁”的说法。川西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盛产桃。每至春季,漫山遍野的桃花盛开,形成壮观的桃林景观。这一自然景观,与传说中夸父之山北的桃林相呼应,表明成都平原的地理特征与夸父追日传说中的自然环境高度契合,从地理层面为夸父追日传说发生于成都平原提供了证据支持。

成都平原孕育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由来已久。在古蜀地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太阳神鸟等与太阳崇拜相关的符号频繁出现。其中,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生动地展现了古蜀人对太阳的敬畏与追求。金饰上的太阳光芒四射,周围环绕着四只神鸟,仿佛在追逐太阳的脚步,这一形象与夸父追日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夸父追日的故事,本质上是对太阳的追逐,体现了人类对太阳的渴望与探索。这与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在文化内涵上相呼应,表明夸父追日传说可能是古蜀太阳崇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古蜀人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表达对太阳的敬仰,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探索与征服。

结论

综合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梳理、对成都平原地理特征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古蜀文化的深入研究,本文推测夸父追日的地点可能是成都平原。这一结论与《山海经》的记载相符,成都山(青城山)作为传说的重要地理坐标,为夸父追日传说提供了发生的空间背景。同时,成都平原的地理特征和古蜀文化,从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两个层面,对夸父追日传说进行了印证。成都山(青城山)作为古蜀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古蜀人的生活与信仰,而夸父追日的故事为这座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使其成为连接历史与神话的桥梁。然而,这一结论仍需进一步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加以验证。

未来,希望通过考古发掘获取更多实物证据,借助历史学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更深入解读,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相信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合作,能够深入挖掘夸父追日传说与成都平原之间的深层联系,为解开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的谜团提供更多的线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