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华阳国志》与山海经、诗经、黄帝内经可能是同一个地方

翔子推理师 2025-03-28 21:06:23

《华阳国志》作为东晋时期成都人常璩所著的一部以巴蜀地区为核心的地理志,详细记载了巴蜀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是研究巴蜀地区的重要文献。其书名中的“华阳”即涵盖了古代巴蜀地区的地理范围。

常璩在书中多次强调巴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与《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划分相联系。例如,《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这段文字提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这些地名也出现在《诗经》、《山海经》、《尚书.禹贡》《黄帝内经》等等中华最早的典籍中。这充分说明巴蜀地区在华夏文明的地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下编者就将《华阳国志》与众多古老文献地名有所交集的地方进行罗列对比。

一、华阳

《华阳国志》中记载:“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尚书·禹贡》中也有类似记载:“华阳黑水惟梁州”。此外,《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天地之气,华阳为本”。

从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华阳国志》中“华阳”作为巴蜀地区的代称,与《尚书·禹贡》中“华阳黑水惟梁州”的记载相呼应,表明巴蜀地区是梁州的核心区域,且梁州的划分与《禹贡》完全一致,充分证明了巴蜀地区在华夏文明地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华阳”是天地之气的重要来源,与《华阳国志》中“华阳”作为巴蜀核心区域的记载相呼应,表明巴蜀地区在华夏早期医学体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以下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华夏先祖之一的神农氏炎帝也出生于华阳:《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曰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成都地铁一号线

二、黑水

《华阳国志》中记载:“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尚书·禹贡》中也有“华阳黑水惟梁州”的记载。《山海经》多次提到“黑水”,如《大荒西经》中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淮南子·地形训》中则提到:“是故白水宜玉,黑水宜砥,青水宜碧,赤水宜丹,黄水宜金,清水宜龟,汾水蒙浊而宜麻,泲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

从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华阳国志》与《尚书·禹贡》都提及了黑水,并将其与巴蜀地区紧密相连,进一步印证了巴蜀作为梁州核心区域的地位。《山海经》中关于黑水的记载,如“昆仑之丘”附近有黑水,与《禹贡》和《华阳国志》中的描述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以巴蜀地区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地理认知框架。《淮南子》中对黑水流域的记载,与《华阳国志》相互印证,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巴蜀地区地理全貌的认识。

翔子史前推理师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山海经》中的“江”即是岷江流域,“河”即使沱江流域,而“黑水”,早期是指古昆仑瓦屋山的金沙江,后来指流经昆仑之丘新津修觉山(老君山)的岷江流经成都平原的一条主支流。

三、江、汉

《华阳国志》中记载:“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诗经·小雅·四月》中也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的记载。“江、汉”在《华阳国志》中是巴蜀地区的重要河流,而在《诗经·小雅·四月》中是南国的重要地理标志。《华阳国志》与《诗经》中的记载相呼应,进一步证明了巴蜀地区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翔子之前文章中多次提到上古文献中“汉广”是指沱江流域上游区域,“江淮”是指岷江与沱江流域之间的中游部分区域,“江汉”则是指岷江与沱江流域之间下游部分区域,早期的汉水,汉阳在宜宾、资阳、泸州、内江这一带。《诗经》最早的采编者是西周宣王时期国师、泸州人尹吉甫。

四、岷山

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岷山被视为蜀地的发源地,与蜀国的起源和黄帝家族紧密相连。《山海经》中记载:“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洛水出焉,东注于江。”《淮南子·地形训》中则提到:“岷山之阙,为河之源。”从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华阳国志》与《山海经》都强调了岷山作为长江发源地的重要性,这种重合进一步证明巴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淮南子》中对岷山的记载,与《华阳国志》中的岷山记载在地理方位和特征上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岷山在华夏早期地理认知中的重要地位。

五、昆仑

《华阳国志》中记载:“南中之地,古为梁州之域,西极昆仑,东至江汉。”《山海经》中则多次记载昆仑,如:“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淮南子.地形训》:“(禹)掘昆仑虚以下,地中增城九重”。从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华阳国志》与《山海经》《淮南子》都对昆仑山进行了记载,昆仑在《山海经》中是神话中的神山,象征着华夏文明的神圣起源,而在《华阳国志》中,昆仑是巴蜀地区的地理标志,这表明巴蜀地区在华夏早期神话和地理认知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

六、医学关联

《华阳国志》中记载:“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天地之气,华阳为本”。《黄帝内经·灵枢》中则提到岷山是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从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华阳国志》与《黄帝内经》中存在重合地名,如“华阳”在《华阳国志》中是巴蜀的核心区域,而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华阳”则是天地之气的重要来源。岷山在《华阳国志》中是蜀地的发源地,与蜀国的起源和黄帝家族紧密相连,而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是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这种重合表明巴蜀地区在华夏早期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七、结论

历史的一半是地理,地理是文明发展的基石。通过对《华阳国志》与其他上古文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巴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其在华夏早期的地理认知、神话传说、历史记载和医学体系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华夏文明起源的认识,也为重新审视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