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后明代宗下场凄惨,他为何没提前杀死哥哥明英宗以绝后患?

宋安之 2022-03-11 21:28:29

明朝12世16帝之中,有着4对兄弟组合,虽然表面上以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兄弟关系最好,但其实认真说起来,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的兄弟感情最深,关系最好,只不过后来因为权力之争,这兄弟二人是反目成仇,是兄不是兄,弟不是弟。

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明英宗被俘,明代宗这个皇帝唯一的弟弟,在太子朱见深年幼的情况下,成为代理皇帝,在于谦等大臣帮助下是力挽狂澜,抵住瓦剌也先的进攻,一年以后,太上皇明英宗被迎回,明代宗不只贪位不还,还将明英宗囚禁南宫7年,到了明代宗病重,明英宗被大臣拥戴发动夺门之变复辟,而病重的明代宗不久便是死去。

明代宗之死,可谓是疑点重重,虽然他当时病重,但才29岁而已,并且死之前病情明显有所好转,却突然死去,很有可能是被明英宗派人杀死。

明末清初的查继佐在《罪惟录》中是这般记载明代宗之死:“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若真是如此,明代宗身为一代力挽狂澜之主,却死于一太监之手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明代宗身为代理皇帝,而且并非庸主,自己面对的局面,肯定是心知肚明的,甚至哥哥明英宗这个太上皇会复辟这个风险,想必他也是心里有数,不然也不会将明英宗囚禁南宫7年之久,那么他为何不想办法将明英宗除掉,是念及兄弟之情,不忍?还是不能除掉呢?

其实明代宗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至于所谓的兄弟之情,在他这个临时代理皇帝贪位不还时,就已经开始不复存在了,那么这是怎么个说法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明代宗的权力合法性来源于明英宗,明英宗之子朱见深还是太子,明英宗若出事,明代宗也落不了好。

土木堡之变以后,还是郕王的朱祁钰之所以可以成为皇帝,是因为于谦等大臣一是考虑也先挟持英宗,自认奇货可居,要进行各种讹诈,所以应该马上立一位新皇帝,这样一来,英宗便不是奇货了,也先也没办法进行讹诈,同时英宗没有利用价值,也更容易被放回来;二是考虑太子朱见深年幼,在国难当头之际,为避免主少国疑,需要一位长君,这时候朱祁钰身为英宗唯一的弟弟,自然是合适人选。

所以群臣奏请孙太后,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根据《纲目三编》记载,孙太后随后派都指挥岳谦前往出使瓦剌,为英宗送上寒衣,借此询问英宗的意思,英宗也有此意,于是岳谦归来以后“口传帝旨,以王长且贤,令继统以奉祭祀”。

在这种情况下,一直推辞的郕王朱祁钰才受命,以此登上大位,是为代宗。

代宗虽然成为皇帝,但从一开始,他就相当于一个高级临时工角色,他的权力合法性来源于英宗,只是代理皇帝。同时孙太后还立英宗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意思帝统还是在英宗一系,这也是群臣所同意的。

可以说朱见深是皇太子,是英宗归国以后人身安全的最大保障之一。因为代宗之后,继承大统的是英宗儿子朱见深,包括代宗在内的任何人想要动英宗,都要考虑以后被朱见深报复的后果。

同时英宗被俘之前,毕竟当了14年皇帝,虽然土木堡之变使得朝廷文武百官损失惨重,但支持英宗的大臣还是有不少的,加上英宗是正牌皇帝,是属于占有道义的一方,他儿子朱见深身为太子,是下一任皇帝,这样一来更容易得到大臣支持。

这也是英宗夺门之变复辟以后,即使有着8年的权力真空期,但英宗依旧可以快速掌握朝局的关键原因所在。

基于这两点,代宗这个代理皇帝就是想要动英宗都不敢,甚至他还要保护英宗,如果英宗莫名其妙地死去,他就是最大的怀疑对象。

届时一旦处理不好,就是滔天大祸,毕竟代宗只是个代理皇帝,上有孙太后盯着,下有太子朱见深,若是英宗真莫名其妙死去,代宗不一定是最大受益者,反而是首当其冲的最大受害者,只有扛过这一关,才可以成为最大受益者,但以代宗对朝局的掌控,显而易见是很难扛过的。

像代宗最重用也是最为倚重的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还是兵部尚书,只要他拼死支持代宗,英宗都不一定复辟成功,奈何于谦是一个纯臣,只忠心国家,而非皇帝个人,为免再起兵灾生灵涂炭,所以夺门之变前夕有所察觉也是不管,英宗复辟以后,于谦更是没有起兵反抗。

而舍去于谦以外,代宗阵营真没有要兵权有兵权,要威望有威望的大臣。平时代宗稳坐皇位还好说,一旦病重,并且宫中发生夺门之变这样的政变,代宗阵营的大臣见不到代宗,就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什么作用也起不到。

不然代宗病重的时候,也不至于被人趁虚而入发动政变,这足以说明他对朝局的控制并不深,拥有的权力并没有那么大。

二、明代宗只能借刀杀人,在明英宗归国问题上作梗,同时先废了朱见深太子之位。

代宗与英宗的兄弟之情,在没有权力掺和之前,可谓一时之佳话,但当代宗贪位不还之时,就意味着他们兄弟是反目成仇。再加上囚禁英宗于南宫,对其过分苛刻,又废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这些都说明代宗为了最高权力,早就抛弃了兄弟之情,如果有可能,可以杀了英宗的话,他肯定不会犹豫。

虽然局势不允许,但是代宗其实也想过借刀杀人,或者说是想办法让英宗不再归来。于是当也先认为英宗没有利用价值以后,屡次想要议和送回英宗时,代宗是屡屡拒绝或拖延。

代宗的用意其实很明显,就是希望英宗永远不归国,最好是也先恼羞成怒下杀死英宗,这样就更好了。

但很明显代宗这个代理皇帝并没有完全掌握朝局,或是支持英宗或是站位英宗这个正牌皇帝的大臣们是纷纷反对,要求迎回英宗。

面对大臣的呼声,被逼没办法的代宗只能不高兴地说道:“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这时候于谦站出来说了一句:“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意思你不用怕,大位已定,英宗回来也不会让你退位的,代宗听到这句保证,才放心下来,答应迎回英宗。

不过代宗依旧采取了拖延的方法,根本不派重量级人物去谈判,表现得也很是消极。先派礼部都给事中李实去议和,虽然将其升为礼部右侍郎再出使,但因为代宗的议和内容没有提到迎回英宗的内容,加上李实分量太轻,只能作罢。

李实失败以后,以王直为首的朝中大臣再三坚持再派使臣迎回英宗,代宗才勉强同意,派了杨善前往,但是给予的支持并不大,同时胡濙再请随带上英宗御用的衣服和食物,代宗也是置之不理。

代宗以为杨善得不到大力支持是带不回英宗,还是会无功而返,没想到杨善很是机智还能言善辩,竟然轻轻松松将英宗迎回来,至此代宗借刀杀人的计谋失败。

代宗身为代理皇帝,想要转正,英宗其实并非他最大的威胁,他最大的威胁是太子朱见深。如果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再以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等于去了英宗最大的护身符,想要杀英宗也将容易很多,甚至都不用杀没有威胁的英宗。

于是在景泰三年,代宗开始意图废朱见深太子之位,为了完成这一计划,他竟然贿赂大臣,以这个方式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即使如此,朝臣中也多有不服者,这说明代宗对于朝局的控制并不深。

如果朱见济坐稳太子之位,甚至最终是继位,那么代宗这个代理皇帝就是成功转正,围绕代宗的势力集团会大增,相应的英宗这个失势的太上皇就根本不是威胁了,因为他的儿子朱见深连太子都不是了,就利益上来说,已经会让很多大臣放弃支持,杀不杀都一样。

但可惜的是朱见济当了不到一年的太子便早夭,更要命的是朱见济是代宗独子,不久后,支持英宗的御史钟同上疏,请求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奏疏上有这样一句话:“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这句话可谓很耐人寻味,钟同此举其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朝臣意见,这句话更是说明当时朝臣的心里想法,不是你的就不要勉强,看看,非要勉强,结果成这样了吧。

可以说太子朱见济早夭一事,对代宗的打击太大了,使得他得罪死了英宗不说,还彻底失去与英宗博弈的资本,这样一来,支持英宗的大臣更多,而代宗当时处于无子嗣的尴尬状态,又有谁会替他这个无子嗣的代理皇帝死心塌地卖命呢?

这意味着代宗更是动不了英宗,一动势必遭群臣反对,搞不好自己还会被赶下皇位。

三、明代宗当时不过才二十几岁,他还是有机会翻盘的,不过他并没有成功。

一是再生子嗣,然后再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但尴尬的是,代宗自此之后,根本就没有再生下子嗣。而英宗不只是有朱见深这个长子,更是在南宫一连生下三子,这样一来,代宗无子,在群臣看来,按照宗法伦理,皇位还是得由英宗之子朱见深继承,这对他打击是要命的。

二是代宗还年轻,如果他在位个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一步步经营,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压异己,再耗死那些忠心于英宗的有资历的老臣,那对于朝局的控制肯定是说一不二,自然可以真正的生杀予夺大权在握,到时候杀一个英宗,再选一个宗室子弟为养子,也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不过很明显代宗并非长命之人,在太子朱见济早夭以后,代宗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在后宫,不先想办法求嗣,而是在景泰七年,也就是年仅28岁的年龄,竟然下旨营造寿陵。

虽说皇帝活着提前营造陵寝是正常情况,但是代宗年纪轻轻就营造陵寝,并非是正常情况。只有两个可能,要么他喜欢大兴土木,所以想要早早营造陵寝。要么他知道自己身体状况很糟糕,自知是不久于人世,所以才提前营造陵寝。

很明显代宗并非是喜欢大兴土木之人,虽然这位代理皇帝与哥哥英宗的最高权力之争,的确有不光彩之处,但就治国理政来说,代宗可算是一位英明之主,还是颇有作为的。

所以代宗年纪轻轻就为自己修陵寝,就是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很糟,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了。

所以在改换太子遭到毁灭性失败以后,代宗的身体状况也糟蹋透顶,根本没有时间彻底控制朝局,更没有能力杀英宗。

而且因为修陵寝和病重的事情,使得下面大臣也是看出端倪,最终被投机者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三人所趁,在代宗病重期间,拥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不久代宗死,可怜代宗白白苦心经营一场,落了个惨败而死的凄凉下场。

明英宗与明代宗这对兄弟阋墙之事,其实本质还是在于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亲情已经不是亲情,甚至亲情还会成为自相残杀的根本原因,这种事情,在历朝历代可谓是屡见不鲜,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可惜的是明代宗身为一代力挽狂澜之主,本可以在史书大书特书,本可以光芒万丈,却是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迷失了自我,是白白谋划一场,若是成功了,也不失为一代枭雄,但奈何是失败下场,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不过我想,这才是正常人的行为,若是面对至高无上权力,可以知进退,可以说放弃手中权力就放弃,成就周公辅成王的佳话,那才是不正常,毕竟像这种人是屈指可数,是寥寥无几,哪里有那么多圣人,更多的是欲望无止境。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1 阅读:1091
评论列表
  • 2022-03-11 22:33

    所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他被发动了夺门之变

  • 2022-04-02 12:29

    那些大臣不同意,他怎么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