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自从生下二伯后一直身体不好,常年服药,因为这个原因,相对于周围农户来说,我们家属于条件很差的一类。
根据父亲的记忆,那时,虽然每个村都有赤脚医生,但奶奶的病我们周围几个村的赤脚医生都看过,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经人介绍,请了二十里以外的一个中医,第一副药下去,奶奶的病就有了好转。
从此,奶奶的病就赖上了这位老中医,无论奶奶当时感到身体怎么不舒服,只要服了老中医开出的中药,都会得到缓解。
不过,老中医距离我们家有二十里的路,中途还要翻过两座小山,再加上平时找老中医看病的人很多,因此,请一回老中医来家给奶奶看病很不容易。
这一切,都被当时年龄还不大的二伯看在眼里,每次老中医来家给奶奶诊病时候,开出的处方二伯都要好奇的询问老中医每味药的作用和功效,老中医见二伯聪明好学,每次都很耐心的给二伯讲解。
从此,二伯好像就爱上了中医这一行,小时候,其他同龄伙伴喜欢看小说,而二伯是个例外,到处收集医药书,回家挑灯夜战,看得津津有味。
二伯本来成绩还很好,但由于长期迷恋上各种医药书籍,在恢复高考时,以十分之差无缘大学。
就在爷爷和奶奶着急二伯出路的时候,这时,部队来招兵,当时二伯是乡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再加上身体也很健康,于是二伯很顺利参了军。
到了部队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部队首长发现二伯对医药很有研究,于是将二伯安排在卫生室,从此二伯开始了一生的医药事业。
在部队里,二伯如鱼得水,部队里各种医学书籍让二伯久旱逢甘霖,没日没夜扎根在医学书籍的海洋之中,除以之外,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还虚心向部队里高年资的医生请教,到二伯退伍时,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医生。
二伯回到村里后,重操旧业,当起了村医,不过,二伯这个村医,集中医和西医一起,以中医为主,兼顾西医。

由于二伯医术基础扎实,收费又很合理,很快,二伯的医术就得到了本村村民的认可,慢慢地,二伯的名声越传越远,到了后台,十里八乡之内的村民都来找二伯看病,有时候早上一起床就要看到下午。
到了中年的时候,二伯本想在我们家中挑选一个后辈跟他学医,但当时我和弟弟不想学,而二伯唯一的女儿,学习成绩也非常好,因此二伯也断了让堂妹跟他学医的想法,就这样,二伯逐渐放弃了培养学徒的想法。
后来,堂妹考入了部属师范大学,毕业后到了市里最好的重点高中任教,在学校工作三年后,堂妹结婚了,一年之后,就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因为妹夫家在外省,再加上妹夫家里兄弟姐妺众多,公公婆婆根本没有时间来照顾堂妹和两个小孩,无奈,堂妹只得求助于二伯和二婶。
经过商量,二伯留在村里,继续从事医药工作,二婶则前往市里,带两个外孙。
自从二婶走后,二伯因为平时找他看病的村民还是和往常一样多,根本没有时间煮饭,也没有时间打理家务,一时间家里乱了套。
二婶去了市里才半年,一次回村发现二伯又黑又瘦,心疼不已,回到城里后将二伯的情况告诉了堂妹,于是二婶和堂妹一合计,就决定让二叔也去城里。
此时的二伯已经接近六十岁,原本他不想去城里,但架不住堂妹和二婶的催促,只好去了市里,和二婶以及女儿女婿一起生活。
到了市里不久,一天,市里一家很知名的私立医院,聘请二伯到医院坐诊。
在一次坐诊过程中,二伯遇见了从乡里和村里来的几个病人,一问才得知,这几个病人自从二伯离开村子后,先后去多个村医处看过病,但都没有二伯的医术好。
于是,他们向父亲打听,才得知二伯已经在市里这家私立医院坐诊,于是,几个病人约起一路,坐车上百公里来找二伯诊病。
在同几个乡邻交谈过程中,二伯得知,自从他走后,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看病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在此之前,村民们看病都很信任二伯,如今,他突然离开,让村民一时间很难适应。
当天回到家后,二伯就将在医院遇见的情况向二婶和堂妹讲述了,结束后,二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还是要回村里去,因为十里八乡的村民离不开他。
好在堂妹也理解二伯,经过多方商量,决定聘请保姆来照顾双胞胎,二伯和二婶一路返回村里,继续从事村医的工作。
从市里返回村里的当天,二伯就放出了风,他要带一个徒弟,最后经过多方挑选,最终选择了一个。
从此,这个徒弟就住到了二伯家中,早晚跟着二伯学医,二伯对于这个徒弟,也毫无保留的传授他毕生的医学知识。
就这样,从市里返回乡里六年后,此时二伯的徒弟已经能独立看病,而二伯也六十多岁了,到了颐享天年的年纪了,二伯才决定返回城里。
在返回城里的前一天,二伯将药铺里的各种药材免费送给他的徒弟,分文不取,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对来就诊的村民,尽量便宜。
这次二伯回城,他说,与第一次真的不一样,第一次离开村里回城时,心中很有挂念,感觉对不起乡亲们,而这次回城,他的徒弟已经能全面接手,与第一次回城感觉明显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