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误闯白崇禧20万大军包围圈,林彪闻讯大喜:你师由我直接指挥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2-10 20:22:40

丁盛将军作为第四野战军中的名将,在解放战争后期担任四十五军的135师师长,他也是林彪最喜欢的将领之一,在1949年,第四野战军追击白崇禧集团军南下到湖南的战斗中,丁盛的一次“阴差阳错”,反而出其不意地制胜敌人了。

1949年8月19日至20日,在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国民党连续被解放军击败的背景下,他们竟然连续两天宣扬一场战斗的“大捷”,这场战斗被他们吹嘘为“解放军伤亡八千,被俘两千余人”,还声称这是“徐蚌会战以来,国军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国民党方面制造这样的声音,立即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更重要的是,他们击败的对手,还是解放军之中最强的第四野战军。

毫不夸张地说,国民党媒体方面散播这种消息,显然意在打破林彪被认为不可战胜的传言,给予国民党军队以鼓舞士气的虚假胜利。

这场自称“永丰大捷”的战斗,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而事情的真相,又与国民党所吹嘘的内容相差甚远。

当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尾声,渡江战役后,解放军迅速展开了向南的追击。

解放军部队如秋风扫落叶般逼近长沙,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与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突然通电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加入解放军。

白崇禧,作为国民党华中地区的军政长官,意识到局势急剧变化,湘粤赣防线的防守出现了一个大缺口,必需尽快应对。

白崇禧虽然身处困境,但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老练的政治手腕,他快速做出了反应。

他利用飞机撒传单,声称陈明仁已被软禁,起义声明是假冒其名义发布的,提出南下即可获得奖赏,同时派兵北上接应叛军,企图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动摇陈明仁的部队士气。

果然,白崇禧的手段奏效,陈明仁兵团中的7万多人中竟有4万余人叛逃,局势变得愈加复杂。

在南下追击敌人的过程中,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意识到,继续追击国民党的叛军,不仅可以稳定陈明仁部队的局势,同时也能迫使白崇禧派出更多兵力北上接应,从而拖住敌军主力,为后续的战斗创造有利局面。

因此,林彪派遣了49军、46军和40军等部队,继续向南推进,而钟伟指挥的49军则成为了追击的主力。

也就是当我军主力部队全力追击时,白崇禧却选择了主动出击,进行反击。

他的计划是利用解放军部队在长时间追击后的疲劳,以及南方水土不服的困境,进行一次成功的反击,削弱解放军的战斗力,为国民党争取喘息的机会。

白崇禧的反击计划选择了青树坪作为伏击地点。

青树坪位于湘中,通往湘南的必经之地,周围山地重重,非常适合埋伏。

白崇禧派出桂系第三兵团主力开赴邵阳、衡阳以北地区,准备在这里对解放军展开突袭。

与此同时,解放军的49军145师与146师在追击叛军时,发现敌军活动异常,开始感到不安。

然而,解放军军部并未做出及时的调整,反而继续坚持向永丰、宝庆推进。尽管145师提出了后撤的建议,军部依旧指示继续前进,并认为“敌力较弱,不应畏惧,应大胆吃掉敌人”。

轻敌心理导致了严重的后果,145师和146师在进入青树坪附近时,遭遇了国军桂系部队的猛烈伏击,桂军采用了飞机、坦克等重武器,包围了双方,战斗非常激烈,解放军的士兵甚至在山地间不断遭遇敌军的包围和迂回。

根据参加过这场战斗的一些老兵回忆:

“桂军在战斗中展现出不同于国民党其他部队的战斗作风,许多冲锋的士兵佩戴大盖帽”。

客观来说,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展现出了异常的战斗勇气,只不过位于山区位置,桂军作战方式显然更加灵活和勇敢,也让解放军付出了一些代价。

146师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损失了800多人,145师则损失了300余人,虽然与国民党所宣称的八千人伤亡相差甚远,但这一场战斗却在国民党内部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应。

尽管“永丰大捷”的实际结果并不如国民党所宣扬的那样辉煌,但对于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国民党而言,这一小胜仿佛给了他们一剂强心针。

上下士气大增,似乎看到了反败为胜的希望。事实上,国民党的高级指挥官也清楚,他们的部队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勇气,但与解放军强大的战斗力和整体战略部署相比,仍显得差强人意。

解放军方面,战后49军军长钟伟主动进行了检讨,承认自己在与桂系主力作战时估计不足,犯了轻敌的错误。他指出,自己低估了桂军的战斗力,未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尽管如此,战斗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首先,桂军主力被成功吸引到湘中,解放军获得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整和准备,为后续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解放军在战斗中摸清了桂军的战斗特点,尤其是在战斗积极性、战术运用和射击精准度方面,桂军表现出了较强的能力。尽管如此,桂军和其他国民党部队一样,仍然不擅长夜战,一到晚上便停止进攻,给了我军可以制服他们的机会。

正如毛主席的预判,白崇禧并不按常理出牌,面对解放军的逼近,他开始变得越来越狡猾。

在一开始的撤退意图逐渐明朗后,白崇禧利用复杂的地形和机动的战术意图迷惑敌人。

他指挥部队在东、西两翼不断变换阵地,制造出一种即将决战的假象,实际上,他心里早已决定要通过分散解放军的注意力,为自己的主力争取撤退的时间。

其实白崇禧的计划就要成功了,林彪也即将眼睁睁看着白崇禧逃跑,但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最令人意外的转折发生了。

那就是丁盛的135师,他们的孤军深入成了关键转折点。

当时,135师的指挥官丁盛未能及时接到林彪的指令,错过了全军停止追击的命令,继续深深入敌后。

这个看似致命的失误,却在林彪的果敢决策下,变成了一个奇兵,为解放军反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

林彪知道,虽然135师进入敌人的纵深,已经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圈,但如果能精准地把握时机,并利用这一切,便能打乱白崇禧的撤退计划。

林彪并未因丁盛的错误而愤怒,反而是看到了反败为胜的机会。他命令135师继续执行穿插任务,并亲自指挥,将其调至敌军的心脏地带,以破坏白崇禧集团的撤退路线。

白崇禧一开始并未意识到135师的威胁,直到他的主力部队遭到意外的阻击时,他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

当135师打破敌人的防线并成功进入白崇禧的纵深后,桂军主力开始感到恐慌。

白崇禧急忙调动更多部队前去反击,但这些部队并未能阻挡住135师的穿插,在接下来的36小时内,135师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为了确保顺利撤退,桂军不得不不断调动兵力,而135师则以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战术,在困境中不断突围,成功拖住了敌军,直到其他解放军部队的援助及时赶到。

由135师主导的这场分割战斗,点燃了我军在“衡宝战役”之中最精彩的表现,因为135师的不断分割穿插,导致白崇禧手底下最精锐的第七军以及48军方寸大乱,他们形成不了作战体系,最终迎来我军的雷霆打击,我军追缉他们的部队立即消灭了他们。

这场战斗的意义,不仅迫使白崇禧集团陷入困境,更在于解放军充分展示了战术上的灵活性和士兵们的英勇精神。

135师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几乎堪称英雄。

他们将这场突如其来的敌后穿插,转化为了一个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

衡宝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桂军在长时间的优越局势下,终于意识到他们并非无敌,白崇禧的军队在与解放军的对抗中,最终暴露出其无法承受的弱点。

即便是白崇禧尽力去组织抵抗,但面对解放军不断的包围与牵制,他已经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最终,衡宝战役的胜利让白崇禧的部队几乎完全崩溃。

那些曾经在战场上骄横无比的桂军,也终于在解放军的铁血攻势下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毛主席最初预料的大决战并未如期发生,反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战略部署与意外之举,解放军打破了桂军的防线,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场战役,也让白崇禧的集团失去了在中南地区抗击解放军的最后机会。

最终,解放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广西,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在南方的军事力量。白崇禧及其部队,再也没有力量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而这场战斗的胜利,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一大亮点。

回望这场战役,除了丁盛等指挥官临危不乱,果敢应对外,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才是这场战斗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135师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指挥,还有着无数为了胜利拼死一搏的英勇士兵,也正是有着他们临危不惧,面对敌人勇敢且沉着的态度,最终才取得了这一场巨大的胜利。

1 阅读:650